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为何炮轰中国体育体制 杨明:并非为了出名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07:06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本报记者 王刚

  早报讯 连续几天以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每天刊发评论,从杨明的《“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开始,短短的几天内,连续刊发了多篇被外界认为是“炮轰”中国体育体制的评论,包括马向菲、王攀的《为什么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赵仁伟、王雁霖的《不妨为“冷门”项目热烈鼓掌》等,观点尖锐,对中国体育的种种弊端进行批评,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批评声和叫好声同样猛烈。为这一系列评论开了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杨明,甚至被亚运代表团副秘书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批评为“颠倒是非,为了出名”。

  新华社缘何近日言论火力猛烈?这些想法是早已有之还是突然迸发?昨天记者采访了新华社体育部的相关人士,了解到这一系列稿件出炉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这些言论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作为新华社体育部负责人,许基仁这几天已经接到了不少媒体的采访电话,内容大多与近几日新华社炮轰中国体育体制的系列评论有关。许基仁坦言,没想到这些言论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新华社从2007年的城市运动会、去年的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开始,就已经对中国体育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这些言论和如今的言论是一脉相承的。”

  许基仁说:“杨明等记者的稿子,是他们经过长期调研而形成的观点,也许尖锐,甚至偏颇,但无论是媒体人,还是体育人,在中国正致力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期,应该多点争论。经过这样的讨论,能对中国体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和认识,是有利无弊的。”不过许基仁也坦言,一些言论经过网络上的再加工,特别是对标题的断章取义,可能会导致与原文的内容有所偏差。

  许基仁还建议,中国的体育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体育从观念到体制上都急需改变。对于一些影响非常小的金牌项目,不应再占有太多的资源:“中国体育人更应把目光放在那些国际上影响大的职业体育上,例如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以及全民健身这样明显的短板上。”

  杨明:“我并不是为了出名”

  记者昨天还联系上了《“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一文的作者、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杨明,他和记者说起了撰写这篇言论的初衷。

  “其实,关于中国体育体制,这不是一个新的命题,都说了多少年了——举国体制、全运会是否该停办,这些都一直在讨论和争论。我这篇文章,原本是想到亚运会尾声或者结束之后再写的,那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更冷静。”

  对于殷宝林的批评,杨明表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对错不重要,能引起重视、讨论,能够各抒己见,这是挺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了该官员的表态,作为一位体育官员,他的观点也有道理,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就是要争夺金牌,但那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另外,他说我是为了出名,颠倒是非,这一上来就很主观——我也是运动员出身,50多岁的人了,做体育报道工作已经27年,要出这个名干嘛?”

  “我不希望这个事件变成一个炒作、大家只做看客,我希望的是,我来抛砖引玉,让体育圈真正冷静思考,我们国家延续了几十年的体育模式、唯金牌论,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杨明表示:“有争吵才正常,我不希望大家一边倒地支持我,也希望别形成大批判,去咬文嚼字抠字眼,最好是专注于观点本身。对这个话题,我也会继续关注——说到底,能让孩子在小区有健身场所,我就很满足了。”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中国体育体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