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思中国体育:金牌量与民众体质不符(3)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13:43  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

  A:健康、理性的机制应该是以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为依托,以职业体育为拔高的。没有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依托,整个体育体系就会崩溃。主流项目 的人才成长规律,不是靠国家砸钱圈养一群人苦练就能堆出天才和一个整齐的团队的,需要的是参与这些运动的青少年人群基数。但现在的孩子们,不爱运动,家长 也不支持,学校里也没这个风气和环境。体育课就是散步,体育老师被领导告知:不出事就行……

  Q:你博客中提到“各体育局变成‘金牌局’”,事实上体育局的压力也很大。

  A:是啊,地方分局压力很大。一开亚运会、全运会,各地方都有指标。要求排名、金牌数要有进步。问题是总有人会落到后面去。那么都要进步怎么办?于是不择手段,大家压力都很大,也都明白中国体育现状的问题。

  Q:你的意思是,体育系统内部也有很多明白人?

  A:当然,他们最明白了。只不过有些人暂时是体育系统的受益者,他可以掌握大量的资金、大量的资源、大量的特权。所以往往只顾及个人、小团体眼前的局部利益。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大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获益者是自己,站在自己位置上说话而已。

  Q:你和体育总局的官员有没有交流过,他们有没有改革的意愿?

  A:有的。有一些体系内的人其实也很痛苦,也痛恨这个体系。包括退了役的运动员,和我交流时,分析问题比我写的还要透彻。

  Q:你认为改革的难点在哪儿?

  A:难点在于,谁掌握着话语权、谁掌握着权力和资源、谁是受益者。现行机制下,一方面套着计划经济的救生圈,一方面到市场经济大海里去捞钱,太便宜了。换了我,我也舍不得放手啊。

  但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啊。现在的中国孩子的不健康指数已经太吓人了。我们不说跟欧美比,跟日本、新加坡儿童比一比,有点良心的人都明白。而进行改革的话,也不是说体育工作者就没有饭吃了。

  “多给学校体育投些钱”

  Q:在你看来,改革应该怎样进行?

  A:举国体制可以运用于有优势项目的小体系,比如乒羽、射击、举重、体操、跳水等。但是,全盘举国无用无益,且效果不佳。应该把基础项目、主流 项目放开,把经费用于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健全,让体育回归教育,让子孙更健康,更多青少年接触体育运动。然后在普及基础之上,发现、提高。

  Q:这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A:不光是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对学校体育的缺失是难辞其咎的。我始终没有只批评体育系统。现在竞技体育投的钱太多了,如果把一部分钱投到学校体 育里,是会有帮助、有好处的。重视金牌可以,但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金牌是会有误导的,好像我们的体育是少数的、由国家投资的特种兵,是埋头苦练、为国争光 的特殊领域,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开展体育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孩子们成长得更全面、更快乐。

  Q:你经常出国,国外群众体育开展的经验有哪些可以为中国借鉴?

  A:不用谈国外,看看香港就知道。那么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是人均体育设施和校园体育开展情况非常不错。香港比我们房子贵多了,但人家的体育设 施建设不会拿什么市政规划来搪塞。国外可以多看看日本的学校体育怎么开展。日本学校里有20多支不同年龄段的足球队。所以我们足球输日本仅仅只是开始,以 后还得输。当然,我不是仅仅指足球。

  “唯金牌论”两年后将彻底破产

  Q:你对这次大讨论的结果乐观吗?毕竟,亚运会之后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

  A:我很乐观,虽然(金牌观念)这一过程的转变需要时间,但中国现行的体育机制肯定是要改革的。前苏联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前苏联曾在奥运会排名很靠前,甚至压倒美国。但是金牌数目不等于人民的幸福和健康指数。我认为,这次大讨论会成为体育机制改革的转折点。

  Q:彻底转变还需要多长时间?

  A:我认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会出现更大的动荡。到时,人们会彻底对举国体制失去信心,会觉得举国体制没有必要,举国体制带来的金牌繁荣将彻底失去价值。我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他们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会看不明白这一点。

  对于当前的局面来说,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健康和快乐的基本权力,比竞技体育多拿几块耗资巨大的金牌,重要得多。一个民族的健康幸福指数,不是奖牌榜的排序能反映的。

  所以,我对结局非常乐观,改革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不过我相信这个时间是加速的、是越来越快的。

  积极发展群众体育,是世界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积极发展群众体育,是世界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积极发展群众体育,是世界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泛雅典体育场,背靠背的老少头像象征着体育精神的传承。泛雅典体育场,背靠背的老少头像象征着体育精神的传承。

  世界各国“金牌情结”调查

  金牌人人爱,但如何培训运动员及怎样看待金牌的价值,包括竞技体育在一国体育事业中的位置,各国却是千差万别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童师群、刘林、李学梅 特约撰稿陶短房、詹德斌发自莫斯科、东京、巴黎、渥太华、上海

  无论银行工作再繁忙,每周二、六、日的晚上,30岁的利季娅总要开车送儿子斯拉瓦去距家15公里的俄罗斯少年体校学习花样滑冰。

  “我一定要成为像普鲁申科(俄罗斯冰上王子)那样的奥运冠军……”斯拉瓦提着冰鞋,很自信地说。

  利季娅笑了:“他每个月单学费就要300美元,还要换冰鞋、订做比赛服装,我一半的工资就没了。不过,教练说他有天赋,他也很刻苦,希望他真的能成功。”

  爱金牌,但取之有道

  俄罗斯人大概是全球最有“金牌梦想”的民族。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的一次街头问卷中,超过90%的俄罗斯民众对奥运会“金牌榜”选择了“关心”。

  今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折戟后,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群情激愤,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挞伐责任人、逼其下野的全民运动,让不少外国人也为之震动。

  不过,俄罗斯人崇拜金牌源于他们对体育与生俱来的热爱。这里不会因为对于金牌的追逐而使得运动项目过度“奥运化”,而是发展着自己的职业体育和 特色体育。每年刚下第一场雪,红场上就开始搭建大型滑冰场,成为这个冬季体育强国复兴的活广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挥舞球棍的小孩,没有冰场就穿着旱冰鞋 玩。

  人们把对金牌的渴望建立在兴趣爱好上。在俄罗斯,孩子们上体校就跟逛商场一样稀松平常。记者几乎所有的俄罗斯朋友幼时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排球、网球、田径……虽然没有一人最后投身职业体育,但那段经历对他们而言既辛苦又愉快。

  调查显示,与俄罗斯“金牌观”形成最大反差的是北美国家,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北美民众会留意“金牌榜”。事实上,无论是奥运会、冬奥会或者泛美 运动会,美国和加拿大对参赛代表团的成绩排名,都使用“奖牌榜”而非 “金牌榜”。哪怕一个国家获得10枚铜牌,其排名也会在只有9枚金牌的国家之前。

  这与北美自身的体育文化不无关系。北美人认为,大赛里能否夺冠,七分靠实力,还有三分靠运气。在个别优势项目中重点经营,集中不多的人力、物力 拿下几面金牌,是很容易的,如肯尼亚的中长跑、韩国的跆拳道等。但取得较多的奖牌数,需要在各项目中都具备实力雄厚的选手,这才是综合体育实力的体现。

  当然,不看重“金牌榜”不意味着不看重金牌。温哥华冬奥会开始的几天里,加拿大代表团斩银夺铜,就是一金不得,许多体育评论员和观众同样扼腕叹 息,渴望1金入账。而平日里,获得过奥运金牌的选手会受到人们更热烈的欢迎,其商业广告价值也远高于银牌、铜牌得主。在崇尚个人奋斗的北美,如果不是衡量 一个国家或一个代表团的综合水平,仅是衡量一个运动员实力,那么仍然是金牌第一的。

  业余训练完成“夺金梦”

  不过在法国,评价运动员的标准与北美略有差别。

  

更多关于 体育 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