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明:拿250金又能证明什么 话题引热议是好事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13:51  新闻晨报

  一篇《金牌第一难道不是讽刺吗?》的新华社体育时评引发了激烈的争论。16日有媒体报道称“有中国代表团官员抨击新华社记者”,随着双方的论战,关于“金牌论”的争论也在逐渐深入。16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曾在汉城奥运会以“他欺骗了世界”、2002年反赌报道而声名大噪的新华社记者杨明。正在北京关注亚运会的杨明表示:“外界有很多声音都是对我的误读,不过这种讨论对中国体育是好事情。”

  新华社记者杨明在这篇评论中说: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他同时还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15日,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谁说美俄日韩不重视金牌?殷宝林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

  很多说法都是对我的误读

  电话刚接通,杨明就表示:“我关注这个话题很久了,差不多从2000年前后就开始酝酿,本来这次是打算在亚运会后期才写,但亚运会首日的强势表现,促使我提前写了这篇稿子。我也是想通过这样的声音,来促使大家一起来讨论。”对于那位体育局官员“有人在炒作自己”的说法,杨明表示不屑一顾,“我今年已经54岁了,从事体育事业已经27年,我想我自己不需要也不屑于靠这样的方式来炒作自己。”

  杨明着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写的时候可能比较仓促,并没有很清楚地表明我的观点,我不是针对亚运会,也不是针对运动员,运动员在场上拿出最好的表现没有任何错,但是全亚洲目前除了中国之外,只有朝鲜仍在采取这种以国家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在比赛。”

  让外界批评最多的莫过于杨明“让业余选手参加综合性运动会”的提议,对此杨明也有话说,“觉得用业余运动员参赛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别人都在用业余,只有我们还在用专业运动员,这难道就是尊重?”

  在质疑的声音中,其文章将金牌与全民健身对立起来的说法也占据了相当部分,杨明表示,“我觉得这是对我的误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就开始提出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但竞技体育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太极端了。你可以去各地方的卫生局、体育局去调研一下,得出的人民体质下降的数据可能会让你非常吃惊。”

  就算拿到250金,又能证明什么?

  杨明也主动提到了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1990年的亚运会我们争金牌,是为了体现我们国家的国力、振奋民心,证明自己,这是完全应该的。但现在,这届亚运会就算我们能拿到250枚金牌又能证明什么?”

  他表示,“有人说难道美国、日本就不重视金牌吗?但他们都是在用业余或者职业的选手来参赛,当然之前职业运动员也曾经被排除在奥运会之外,如果他们的国家也用我们的这种方式来培养运动员,相信他们的国民也不会同意,比如说柔道是日本的国术,他们完全可以拿一笔巨额资金,来全力培养十名运动员,你觉得他们的国会会同意吗?他们是拿这笔钱用在了大规模的普及上。”

  在杨明看来,中国的实践正在慢慢改变,但还远远不够,“比如前些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就是派出了一批专业选手来挂靠几所大学去参赛,“打遍天下无敌手”,现在这几届,我们开始派出一些业余选手,金牌榜上并非第一,但这才是对全名健身和业余体育的真正推动。”杨明还提到了今年的两会,“当时就有很多体育界的委员、代表就提出要把‘加强全民健身、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写入十二五规划,我当时就写了一篇跟这个观点类似的文章,但时机不对,并没有引起很多的重视。刘鹏局长在上任之后其实一直在抓全民健身,可以说有了改善,但跟竞技体育比,还是差的太远。我的观点绝非割裂和对立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能用业余运动员参赛,相信对于全民健身以及那些运动项目的推广的作用会更明显。”

  不管怎么说,杨明觉得这篇文章引起了外界的热议也是好事情,“本来没什么人关注这个话题,现在有点像引发全社会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情形差不多,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至少那些本来不关心体育、认为体育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现在都来关注这事了。”

  晨报记者 陈志强 孙俊毅(广州11月16日电)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杨明 亚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