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东:杨明文章激起千层浪 优势项目不如锻炼新秀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10:34  东方体育日报

  苏 东

  亚运会的进展就像事先的编排一样,顺利拿到亚运第一金,顺利拿到第100金,顺利让“问题选手”出局……顺风顺水,万事如意。

  前不久,杨明的一篇文章激起千层浪花,有赞有弹,褒贬不一。以我一个“局外人”看来,应该是各有其理。记得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我在当时的组委会工作,看到我们国手一块一块金牌往兜里揣,确实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当时的感觉已经不是能不能成为亚运老大,而是我们能不能让更多的代表队拿不到金牌。

  时隔20年,亚运来到广州,我们亚洲老大的地位依旧岿然不动,金牌数依旧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只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在关注亚运的人越来越少。20年的时光,人们欣赏的眼界越来越广,境界也越来越高。这期间我们举办过多少次世界级大赛我不太清楚,但至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最大幅度地提升了中国人观赏赛事的水平,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亚运会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赛事。

  实际上,要从运动员本身来说,亚运会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首先,这是为两年之后的奥运选拔人才,也是那些刚刚出道选手体验大赛的良机。且不论赛事本身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如何,仅对于“新”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奠定未来的机会。当然,我们几乎在超过80%的项目上有着毫无悬念的夺金实力,这是不是也会给“老”运动员一些不必要的赛事负担?这个纯属个人臆断,没有任何证据支撑。

  个人觉得,能否折中一下。在我们并无绝对实力的项目上,比如柔道、射箭等,我们派出最强阵容去拼冠军、抢金牌,在我们实力超群的项目上,比如跳水体操等,可否派出我们更年轻的队伍和选手,把亚运作为积累大赛经验和体验大赛氛围的一个机会。这样既能让实力不强的项目选手得到大赛的洗礼,又能让实力过强的选手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

  谁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竞技体制有待改革,但没有必要等到改完再去实施,在现有的体制内,能否既照顾到那些一线选手,又顾及到二线的未来冠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许亚运包括全运都可能会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想争金牌的选手肯定不是好选手;不想看精彩赛事的观众也不是体育迷。如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总局和我们观众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