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运或成体育改革拐点 争面子赢声望还合时宜吗?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08:17  中国新闻周刊

  现在经济增强了,国人精神面貌也有所改变,再靠体育、靠金牌去争形象、争面子、赢声望,还合时宜吗?

  没等到亚运会结束,预料中的对于中国体育制度的讨论,已随着亚运上中国狂揽金牌之势展开了。

  虽然此前,体育圈就在议论,国家体育总局不再将本届亚运会作“中考”之说;一些优势项目,有意不报满名额,为亚洲其他国家留出竞争空间等做法,这些被很多人看做北京奥运会后在“举国体制不动摇”的政策之下,中国体育开始进行的改革小动作。虽然这些改革还是太慢太少。

  新一轮“举国体制”改革讨论突然来了

  就在亚运开赛一天后,中国代表团照常丰收金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写了《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一文。千余字的文章,却引发极大反响。

  杨明在文中提到,中国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他同时引用一组中国高血压、高血脂等病患数字来说明,在中国体育取得辉煌的20多年里,我们一直把体育发展等同于争取金牌,把金牌数当做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而中国人的体质在滑坡。

  文中提到的顽疾,引起很多长期关注中国体育人士的共鸣。虽然观点并不新鲜,但这篇千余字的文章中,不难发现一位从业近30年中国体育记者的良苦用心。很多人希望这篇文章激起的涟漪能触动中国体育对现有体制的改变,至少在舆论上能引起一番大讨论。

  事实上,从筹备北京奥运会,到奥运会结束,大家就一直在讨论中国体育是否应该改革、体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是200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梁晓龙在公开场合表态说“举国体制不会动摇”之后,这样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每一次大赛都成了体育体制改革讨论的集中点,广州亚运会也不“免俗”,但不曾想这轮讨论,因《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而来得更早更激烈。恰在中国夺金大潮的端口,而遭至猛烈反击,为数不多的反思体制的文章,也淹没在一个个捷报当中。

  “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某些记者为了出名,总是炮制出一些所谓的‘高论’,我们金牌拿少了,他们要批评,金牌拿多了,他们也要批评,这些言论简直就是颠倒是非!”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对文章的不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群众体育肯定要重视,但是这不是体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在广州亚运会期间,殷宝林兼任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没人能断定,殷宝林是不是在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

  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也不完全赞同杨明的观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如果协调发展就不存在此消彼长。有时候会产生此长彼消的现象,这是执行的问题。”

  作为少数几个被公认的评判中国体育的权威,魏纪中的态度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既指出文章的硬伤,同时也不回避中国体育举国体制需要改革这一问题。

  “体育需要一个体制的改革,像现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样。”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有点像GDP崇拜——这也是发展,但是忽略了民生。”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说,有关领导已提出希望这样的讨论等到亚运会后进行。

  广州亚运不提“中考”

  本届广州亚运会的各场馆较为分散,从广州市南部的番禺出发,运动员从运动员村前往各赛场大都要耗时四五十分钟。广州是中国体育的重镇,很多国家级运动队常年在此进行冬训,在亚运会的准备会上,一些运动队提出,希望能住在比赛场馆周围,免于奔波之苦。但中国代表团团部研究后否了这个提案。

  “东道主就不应该贪便宜,必须一视同仁,必须住在村里,必须和其他亚洲朋友一样,没有什么好特殊的。” 广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用了三个必须强调中国代表团不搞特殊。

  长期以来,奥运会都是中国体育各部门的工作重心,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形成一个工作周期,体育人照此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4年一届的亚运会刚好在奥运会前两年举办,且很多项目都与奥运会重合,如广州亚运会所设的288个比赛小项中,95%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项目。所以每届亚运会都成为中国体育界备战奥运会的检验,业内公开称之为“中考”。

  而在本届亚运会召开前,中国体育界高层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中考”概念,在官方宣传中不再提及。

  这种未被公开证实的“去中考”,被业界认为是贯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竞技体育要实行均衡发展”,对体育战略目标转移,重新布局的一个态度。

  回望近几届亚运奖牌榜,中国的金牌、奖牌数已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身后。这种优势在未来几届亚运会上也很难动摇。这也是亚运被“去中考”化的根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运会作为“中国版奥运会”,金牌概念无法淡化。而两者间过渡的亚运会,由于优势明显,各方面经济奖励最少,或是考虑其他参赛国的积极性,最有可能率先被淡化金牌。

  “亚运会跟国家形象荣誉和面子联系的稍微少一点,反而大家更容易以纯粹的心态去看比赛,从体育本身的意义去看比赛。”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看了刘翔的预赛,我觉得从体育本身的意义上去就看很有意味,因为刘翔拿不拿金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比赛状态。”

  可是亚运仍不可避免地作为预测运动员奥运成绩的关键赛,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如此定位亚运会之于中国代表团的分量,“作为亚洲竞技体育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我们要全力以赴保证这届亚运会金牌获得第一位,为2012年奥运会锻炼队伍。代表团要求各运动队将参加亚运会作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亚运会来检验平时的训练成果,为中国参加伦敦奥运会和世界其他大赛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北京奥运会后,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军团处在新老交替期,对于年轻的运动员、教练来说,亚运会是个不错的练兵场。

  淡化金牌主要看官方

  几天前,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在参观广州塔时跟市民聊天,问:喜欢看亚运会什么比赛?市民答:当然首先看中国队赢了,不可能看一场比赛想要中国队输,不然看它干吗。“对观众来说,我们应该引导这样一种观点:不仅要看中国好的项目,也要看国外好的项目。”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观众席上集体性发出一阵叹息,仅仅是中国队一次投篮未中;又是一阵叹息,因为韩国队进球了,紧接着是一阵疯狂的欢呼——中国投进一球,或是韩国一次罚篮不中……一万五千多名观众就这样看完了中国男篮对阵韩国的比赛,虽然只是一场小组赛,但观众的投入程度不亚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赛场。

  篮球是民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中韩男篮是“世仇”,观众希望中国男篮在亚洲称霸。一场比赛受瞩目的链条其实很简单。这样的比赛,观众不希望中国输。

  而经过长期的电视转播熏陶,很多电视观众都能够很快地区分中国的优势、劣势项目。大部分观众未必能真心淡化金牌预期,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观众接受不了乒乓球输,是我们国民体育心态不成熟。”易剑东一语道破。这批观众也都是在中国特有的体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都需要改变。

  11月22日傍晚,广州奥林匹克中心8万坐席因这场有刘翔参加的亚运会110米栏预赛,而坐满了8成,黄牛票在千元以上。在观众的尖叫声中,刘翔如愿第一个冲过终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金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