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明:中国体育再反思 勿把更高更强当万岁万万岁(2)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0:29  新浪体育

 四、   关于金牌

  说真心话,在对待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争金牌的问题上,我也很矛盾,因为,有时连我自己也产生金牌迷恋症。几天前,我现场看了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我在有意克制下,依然有些激动,我写的《刘翔战胜伤病,王者归来》是我情感的真实写照。今晚,看了中国男篮对韩国的决赛,赛后,当大家把金牌都挂在大郅脖子上时,我眼圈红了。我承认,我的情感很复杂,当时,爱国情怀超越了其他,我真的为中国男篮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感染。我当时对几个观看比赛的同行说:“这一瞬间,我真的有些激动,我全身心地希望中国赢。我这人到底是怎么了?我不是自相矛盾吧?在场的几位记者同行没有回答,显然,他们和我是同样心情。

  我很难诉说这种矛盾的心境。自我解刨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我对金牌的态度很可能也代表着不少人的态度。

  我曾是自费留学生,1989年动乱前出的国,我在加拿大刷盘子时,听到《黄河》的录音带时,热泪纵横,爱国情怀无以复加;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放弃绿卡回国。要说我不爱国,那是对我的污蔑!我这个岁数经历了中国从吃不饱肚子的东亚病夫到目前扬眉吐气、大国崛起的全过程,我经历过男排上街游行的年代,也经历过女排5连冠的辉煌,5·19中国足球惨败,我在现场甚至参与了砸汽车的行动,只不过没有被警察抓到。我一直自认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1998年的中美女足决赛,我流着热泪写下了《爱国烈焰》网上流传为《铿锵玫瑰》)的长篇通讯。至今,我也认为那篇东西是我报道生涯的颠峰之作。

  但是,我为什么,从何时起,质疑起“爱国情操”了呢?我难道真的变成一个不爱国、不珍惜祖国声誉的“汉奸“了吗?

  面对批评和质疑,我些惶惑。是我过了知天命之年后丧失了激情和人生追求了吗?我这种人是咱们社会同年龄或不同年龄人中的异类吗?

  我知道自己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心态变迁,都会不可避免地打上同时代人的烙印。这些烙印从今天看来,可能可笑、可能扭曲,但却绝对真实地记载着中国人的心理历程。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父母辈,曾经挣扎过,贫穷过、东亚病夫过;在文革中被欺骗过、利用过、群盲过;饱受灾难的中华民族,虽然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挫折,但中国人的脊梁骨从来没有被打断,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豪气从来没有夭折。

  历史上,我们从满清前的GDP绝对世界第一的“天朝上邦”,一下堕落到被列强百般欺凌的半殖民地,我们在自卑中奋起,在嘲笑中顽强崛起,中国竞技体育在80年代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没人能忘记1984年奥运史上中国金牌“零的突破”,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那份举国欢庆的民族自豪和爱国激情!升国旗、奏国歌,面对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一幕幕,谁没激动得流泪谁是孙子!在大声高唱国歌的人群中,我的声音不比任何人低。

  但是,随着中国的强盛,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随着我在美国工作多年和无数次出国报道国际大赛,随着亲眼见到“马家军”的大起大落以及全运会、城运会中的兴奋剂、为金牌而践踏体育道德的种种丑闻和乌烟瘴气现象,有些事情逼得我不得不开始冷静思考。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全身心信奉的把“金牌当作体育强国符号”的价值取向和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否背离?这套以金牌为轴心的价值体系是否需要反思、质疑、或者,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

  通过观察网民言论,我感到多数人已经从金牌至上的误区中走出,但也有许多人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将金牌视为强国符号。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以前也如此,但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后,我的体育价值观才发生变化。我认为国人最健康的心态表现在没有中国队参加的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摆脱了狭隘的民族情感后,大家真正享受的是竞技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那是纯粹的、摆脱了浮躁和功利的享受,真正体会到了足球带来的魅力。

  我们在反思举国体制和金牌至上的弊端时,可以看看外国媒体如何评价我们。我收集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的一些资料,现在,提供给大家评判:

  美国《时代周刊》:虚假繁荣在愚弄中国人自己

  在雅典,中国人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金牌总数第二的位置,单从金牌排行上来看,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体育强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中国人是纯粹为了追求金牌而去比赛,而我们则同时还在享受这一切。我们的体育在为们谋求财富,而他们的体育则一直在花着纳税人的钱。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意用5块游泳金牌去换取一块男子篮球的金牌,中国人不会这么做,他们更重视金牌的数量。

  中国人在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欢呼,似乎没有人感到他们事实上受了愚弄,“阴盛阳衰”和“热门项目的疲软”得到了回避,他们所取得的金牌影响力都有限。中国的体育界高官在请赏的同时,也用一种虚假的繁荣再一次愚弄了国民。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如果失去特有的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不堪一击

  中国人利用从苏联学来的计划经济体育制度最终在雅典击败了俄罗斯,对于我们来说,单从金牌数字上来看,这是一个失败。

  但是中国并不具备当年前苏联的群众体育基础,尽管前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拿到的金牌数量并不少,这和当年雄厚的基础体育是分不开的。

  而在中国则不是这样,他们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之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的国家队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从历史发展来看,不能创造物质价值的事物最终还是会走向消亡。毕竟不是每一个运动员都会接到广告合同。

  英国《泰晤士报》:2008,中国只靠女子项目就有可能击败美国

  当李婷和孙甜甜站到了奥运会女双冠军领奖台上时,她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妇女的无所不能。在女子项目中,中国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们的女子柔道、女子游泳、女子赛艇、女子摔交,女子跆拳道、女子场地自行车……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而他们的男选手,似乎在赛场上还看不到影子。

  在影响力比较大的团队项目上,中国的女子足球、篮球、排球、手球、垒球、曲棍球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女排还获得冠军。而除了由NBA巨星姚明领衔的篮球外,其他的队伍都没能拿到去雅典的机票。

  2008年,中国的女子项目将遍地开花,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的男子项目的节节败退,因为他们可以不通过预选就可以参赛,但他们却远不具备参赛的实力。中国人可以单单依靠女子项目就可以轻松击败美国。

  很难想象中国居然是个以妇女为主导的国家,如果不是,那么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难道在同样的种族中,真的是妇女比男人更优秀吗?

  德国《明镜周刊》:中国的竞技体育走的是一条歪路

  雅典奥运会是德国的又一次失败,但这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在统一以前,东德就可以在金牌数字上超出美国,但这并不能表明东德就比美国强大。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也是同样如此。

  东德的体育发展制度剥夺了运动员的自由,他们不能把体育当做一种乐趣,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尽管在名义上他们仍然是业余运动员。实际上他们的训练强度要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而且政府也会为他们投资,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另人感到的惊奇的是中国人过分依赖女子项目,当0:8输给了德国女足后,世界末日似乎已经到了,而后她们居然向全国人民公开致歉,他们的男足好象还没有过类似事件发生。把男人的压力都转移到女人身上,这简直是难以想象。

  32块金牌,这样的胜利并不值得去欢呼,但我们没必要去干扰中国人的自我陶醉。至少我们对他们的女子举重金牌不会垂涎三尺。

  五、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到底是什么?现在,经过以讹传讹,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变成了“更快、更高、更强”,我想指着重出:这是对奥运精神的严重误读!《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着:“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是顾拜旦在《体育颂》这首长诗中的一句充满诗意的浪漫讴歌,如何理解这句话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是,顾前辈绝不是提倡让运动成绩“三更”,因为,人类不可能永远打破世界纪录,除非服用兴奋剂。我认为,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鼓励选手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象征。因为,“三更”只是句口号,不能当真,如同“万岁,万万岁”一样,人世间不可能实现。

  时下,许多人把夺取奥运会金牌当作终极目标,把胜利当作培养运动员的唯一目的,这显然是和奥林匹克精神违背的。回溯一下奥运历史,我们发现创始人顾拜旦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奥林匹克运动,参与比金牌更重要。(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杨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