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国选手魏宁、魏萌和张山(从左至右)在女子双向飞碟团体赛领奖台上。
左图:老将张山射击英姿。郭一江
人生有几个20年?张山说,她愿在自己的每一个20年,都留下与飞碟相伴的记忆碎片。
20年前,22岁的张山初出茅庐,便在北京亚运会上获得女子飞碟双向团体和个人两项冠军。20年后,年过不惑的她再战广州亚运会赛场,一如从前英姿飒爽,携手队友重登团体赛的冠军领奖台。
“对我而言,这一刻并不是重温金牌,而是享受整个比赛过程的那份幸福感。”尽管没能在个人项目上加冕,作为中国体育史上唯一一位同时征战过1990年和2010年亚运会的选手,张山已经用她对飞碟事业的执着热爱将传奇谱写,“坚持,只因为我对飞碟的热爱已融入到骨髓。不管再过几个20年,生命不息,射击不止。”
小丫头已成老大姐
隔着茶色镜片,刻在眼角的皱纹,无声地透露出岁月的痕迹。42岁的张山又一次出现在亚运会飞碟靶场,历经20年的人生起伏,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小丫头。
“20年过得真快。20年前的我也像魏萌一样年轻,跟在邵伟萍和巫兰英身后。现在,队伍还是老中青结合,我却已经从最年轻的选手,变成了最老的那一个。”
本届亚运会上,张山身边最年轻的对手年仅15岁。80后队友魏宁则恭敬地说:“从13岁那年开始,山姐就是我的偶像。”在张山看来,这年龄差距也正是射击项目的独有魅力,“老队员不会丢弃自己的枪,中生代珍惜自己最好的时光,年轻人奋起直追赶超前辈,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看到大家一起为事业努力。”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精神状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迹象。“我总说自己老花眼,散光也比较严重,有时在比赛中,靶还没出来眼睛已经很模糊,一直都在努力克服。”生性乐观爽朗的张山,早已习惯被叫“老大姐”,也早已习惯了老大姐在比赛中不得不处于的劣势。
执着眷恋走回原点
岁月可以带走青春,却带不走张山对事业的眷恋。
“20年前我什么都不知道,20年后我什么都知道了。20年的轮回,又重新走到了原点。”当同时代的选手纷纷告别靶场,张山依然扛着枪满世界征战,“坚持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喜欢。北京亚运会是我辉煌的起点,而后一切都只是过程。各种比赛被冠以不同的名字,而每一次我都付出全部努力来珍惜。”
张山坦言,这么多年来,射击几乎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即便是在靶场以外,她的选择也同样以飞碟作为圆心。“决定去做了就坚持做好,平时的生活也都要对飞碟事业有帮助。”张山列举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一个都附上相关“功效”,“练击剑可以提高灵敏度;听蔡琴的歌帮助我平静心情。年轻时爱看武侠小说,那是缺乏斗志时最有效的‘方子’。经历得多了,斗志烙在心里,现在只需捏捏拳头,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最好鼓励。”
去年张山还有过一段赴印度执教的短暂经历。在今天的资格赛加赛中,她正是PK掉昔日弟子,惊险晋级决赛轮。“那段经历,让我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项目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比较之中,张山很是感慨,“在中国当运动员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而整个印度只有3个女孩在打双向飞碟,一切都得自己安排。其实,我们大家都只是一碗水,所有的努力只为推出一艘船来,那就是提升整个队伍和这个项目的水平。”
职业生涯没有终点
如今的张山,早已对胜负处之淡然。亚运会个人赛无缘奖牌,心情丝毫没有失落。
“起起伏伏才是人生,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山巅上。”能够重回亚运舞台,张山已经心满意足,“冠军永远只有一个,能站在这里的选手都是胜利者。要享受比赛就要敢于失败。有收获,有遗憾,才能体会这项运动的无穷快感。”
带着1枚团体金牌结束此次亚运之旅,张山可以与分别多时的丈夫巴恩斯回到成都,共度一段休假时光。为了帮助妻子延续飞碟梦,巴恩斯特地从澳洲搬至成都定居,以便在张山赴京集训时可以经常探探亲。本次亚运会,巴恩斯也以裁判身份参与,待张山打完最后一发子弹,独自在场边观战的他就将妻子拥入怀里,“无论成绩如何,她一拿枪,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当被无数次地问及未来打算,张山坚定地重复着:“这里肯定不是终点。”在她眼中,职业生涯其实没有终点,“我说过我不会离开射击。打哪个比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在靶场上享受挑战自我的过程。放心吧,以后你们还会在赛场上见到我这个老大姐的。”
本报记者谷苗
(本报广州11月2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