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运开闭幕式仪式总监吴胜光:挑战比奥运会更大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7日05:42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特派记者 曹林波 陆毅 卢俊和

  早报广州电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成功举行,依然历历在目。但除了总导演张艺谋,很少有人知道吴胜光这位幕后英雄。

  吴胜光是何许人也?他曾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四场仪式的总负责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政委。今年9月23日,正随海军出访及远航训练编队执行重大军事外交任务的吴胜光接到通知:立即回国参加亚运会开闭幕式组织筹备工作,就此开始了他为亚运会整个仪式设计与执行的历程。

  作为浙江老乡,他在亚运会期间特意为记者解密了亚运会开闭幕式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挑战,某些方面比奥运会更大

  观众看亚运会开幕式,大都会对那只巨型大船、威亚飞人组成的《白云之帆》等文艺表演印象深刻,对仪式却不太在意。其实亚运会的开闭幕仪式包括了很多内容,有演出前的各国贵宾入场、升国旗,演出后的运动员入场、亚奥理事会主席讲话、圣火点燃、运动员退场等几十个环节。

  演出部分主要体现的是主办国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对于仪式部分来说,虽然个别环节会有所不同,但亚奥理事会在程序、规格、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

  由于之前有过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吴胜光的团队对于仪式过程的设计算是驾轻就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次为亚运会设计仪式就轻松自如了。吴胜光坦言:“在某些方面,为广州亚运会设计方案更加困难。”

  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一样,吴胜光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依然是场内运动员站位面积不足,在“鸟巢”是因为场地中央摆了一个“卷轴”舞台,而海心沙根本就不是一个标准的运动场地。

  按亚组委要求,参加开幕式的运动员是6000人,而海心沙总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按照一般的设计方案,可供运动员站位用面积只有3340平方米左右,每个运动员拥有的空间只有0.5平方米多一点,这根本达不到亚奥理事会的规定。吴胜光又开始了他“精打细算”式的节省空间方法。

  除了在事先反复计算划分好区域,吴胜光还在这次的开幕式上采用了一种之前从没有用过的方法。就是将固定的通道宽度变成活动式的,在运动员进场时,通道宽度保持8米,而等运动员进场完毕之后,压缩通道宽度,只为火炬手留出3米宽的通道,最后还真把6000多名运动员都安置妥当了。

  “微笑姐”,那是个美丽的意外

  在开幕式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吴胜光和他们的团队需要处理无数个意外,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过也有一些意外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比如说“微笑姐”的突然爆红。

  吴胜光告诉记者,其实“微笑姐”吴怡的这个位置是一直到开幕式前一天才突然决定的。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在仪式中讲话的官员是两位,而两位负责引领官员到台上讲话的礼仪小姐则分别站在仪式台的两侧。

  而这一次亚运会开幕式上,安排了三位官员讲话,所以要临时增加一位负责引领官员的礼仪小姐,这才从集中培训的礼仪志愿者当中选出了吴怡,将她安排在了官员身后的位置,与其他两位礼仪小姐呈三角站立,“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在官员讲话的时候,镜头会带到她,也没有想到会停顿那么长时间。”

  吴胜光更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临时的变化,能够引发之后如此热烈的讨论,“不过也是她有了那样的表现,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能给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提供一个美丽的花絮,也挺不错的。”

  闭幕式,静候实践的检验

  在成功完成了亚运会开幕式整个仪式的设计和执行之后,吴胜光和他的团队们并不能松一口气,因为在随后还有三个仪式需要他们倾尽全力去完成。所以在开幕式结束之后,他们又投入到了亚运会闭幕式的排练当中,“亚运会正比得如火如荼,我们却连到现场看一场比赛的时间都没有。”

  闭幕式和开幕式一样,也有严格规范的程序、规格和标准。而仪式的最难点还是运动员进场,在闭幕式时,吴胜光将遇到的困难和开幕式完全不一样。由于在闭幕式上,为了突出国际大家庭,象征着人类的合作与和平,入场时会打破代表团顺序,互相混杂不分国籍进场。

  这样又给场地的安排提出了新的难题,就是运动员容易集中在几块固定的区域,而不愿意分散,造成人员分布不均和运动员进场停滞不前等问题。为了解决难题,吴胜光设计了一个“圆环套圆环”的方案,在运动员进场区域设立三个圆环,最里面的圆环确保火炬台不会被影响,而运动员进场时则首先分散到最外面的圆环,等到这一圈大圆环站满了运动员,再开放中间的圆环,让运动员向中间集中,作为缓冲。

  至于这样的设计能否达到效果,就让我们等到亚运会闭幕式,拭目以待。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