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善如流顺民意赢掌声 民众畅所欲言政府闻过即改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8日11:53  南方日报

  成功之道

  包容

  还记得BRT曾被称为“小火车”吗?还记得调侃交通堵塞的《广州欢迎你》吗?

  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广州精心打造亚运盛会;一路走来,市民不断提出批评和建议,政府从善如流,闻过即改。当这届精彩绝伦的亚运会落下帷幕,市民也不吝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包容,成就千年广州。

  珠江孕育了这片岭南文明,更赋予她开放包容的生命特征。千百年来,广州这座城市带着岭南文化的包容,载着珠江的柔情旷达,踏着自由多元的铿锵步伐昂首向前。

  从承办亚运到亚运到来,广州用6年的时间精心打造,一路上经得起批评,才能收获掌声如潮。亚运,让广州的性格变得更加立体鲜活。

  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广州,就像水一般温婉而充满力量。正因为有着天生兼容并蓄的性格,才得以如此文明开放。亚运催促新广州的诞生,更见证了在批评中不断成长的广州。

  爱批评的广州人

  批评和包容,是广州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

  6年前,广州接过亚运的橄榄枝。政府和民众欢腾鼓舞,似乎只需铆足了劲踮起脚尖就能眺望到亚运时的广州。然而,6年的亚运筹备,政府和民众却在热情之后开始了“不眠不休”的交流对话。

  中山大道BRT的建设,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中一路前行。及至开通,民众的不同声音仍不绝于耳。交通部门闻过即改,几经调整完善,BRT从最初被戏谑为“史上最长小火车”,到最后连抱怨声最大的上班族,也不吝给其冠以“东部彩虹”的美名。

  有人说,广州上到政府部门,下到餐厅菜馆,服务意识特别强。正因为如此,广州人走到哪儿,“投诉意识”也特别强。在这种氛围之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逐渐成了政府接受批评意见的基本心态。

  有香港媒体在亚运前就如此评价广州:政府敢于接受民众的质疑,敢于直面媒体的监督,这种开放和宽容的理念以及自信成熟的心态,有助于真正将亚运会办得大气、成功。

  而今,在亚运盛会落幕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广州文明不断向前迈进的独特方式。

  改变中赢得掌声

  亚运脚步临近之时,新广州脱颖而出。经受住批评之后的广州,以更为自信和稳健的步伐加速跨入亚运时代。

  经过长达6年的筹备,“天蓝水清路更畅”的新广州风貌初现端倪。北起中信大厦南至广州塔,是为广州新中轴线。高600米的广州塔成为广州新地标,对岸海心沙主会场精致壮观。此外,珠江两岸灯光闪耀,广州的夜空在亚运到来之时显得更加璀璨迷人。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亚运期间,行车在广州市区,会有一种清新愉快的体验。马路两旁、天桥两侧,处处是怒放的鲜花,环顾两旁林立的房屋,都是一片色彩靓丽的外墙。市民出行轻松便捷,公交地铁交织成网,通达市区各地。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来自民众的欢欣雀跃。当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惊艳绝伦的效果展现在世界面前时,广州人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骄傲和自豪。那一刻,似乎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此前的所有付出都值得。

  广州,在改变中赢得了掌声。

  正因为广州人信奉“假若批评不自由,那么赞美则无意义”。这种浑然天成的品性,看似有些苛刻。但敢于批评,更不吝于表扬,才更能全面体现广州人的性格。

  这些批评的话语并非为了泄愤,而是表达内心的热爱。从这些批评的面孔中,我们轻易就能阅读到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关注与热爱。

  这就是广州,一个习惯了用包容的方式接受批评,用改变赢得掌声的地方。

  金牌之外更重善意

  亚运选择了广州,广州也以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成就了一届前所未有的亚运盛会。

  在广州的赛场上,卡巴迪、龙舟、板球等众多“冷门”的非奥项目,首次进入了亚运会的角逐。尽管对有的项目并不熟知,但观众依然报以极大的热情,他们乐意与场上的选手们一同快乐地享受比赛。

  36年来,中国代表团历9次亚运会,5次奥运,共斩获1000枚亚运金牌,163枚奥运金牌。这些光辉荣耀的背后,不仅成为民族自豪的标榜,更预示着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风向。

  不过,在实现“千金”之梦的广州亚运会上,我们却深有感悟:金牌不再是那么沉重,体育正逐步回归竞技与娱乐精神。

  在本届亚运会上,面对比赛中失意的一方,不管是媒体还是观众,都给予了最大的善意和尊重。

  我国游泳名将张琳在广州亚运会上状态全无,先后在两个单项遭遇惨败。面对记者多次提问,他一度显得有些紧张,这时,一名记者站起来说:“不就是比赛输了吗?别整得这么沉重。张琳说说你来广州有什么开心的事?”善意的提问打破现场的尴尬。张琳听过后眼圈泛红,紧皱眉头后认真回答说:“我想回家了……”这一刻,比赛的输赢,金牌的得失,都远远不及善意的包容打动人心。

  金牌只属于胜者,但观众的掌声和呐喊,却献给所有在竞技场上为之拼搏的勇士。

  ■【样本】

  民众畅所欲言政府闻过即改

  2010年11月6日,距离亚运会开幕仅有6天时间。广州市政府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调整免费乘坐公交地铁政策。原定于亚运会、亚残会期间长达30个工作日的免费公共交通“大礼包”,就此告停。

  有人说,这是政府尊重民意,勇于自省、乐于改进的务实作风的结果。

  全民免费乘车引发追捧

  被纳入“亚运大礼包”的免费公共交通服务,刚出炉就赢得民间掌声一片。免费激发了市民关注亚运的热情,一时间群众热烈追捧,客流汹涌而至。

  从11月1日至5日,实施免费乘车的第一周,广州的公共交通持续“高烧”。公交日均客流量达到732.7万人次,同比上升12%左右。地铁日均客流达773万人次,最高超过800万人次。

  当机立断调整交通政策

  一系列交通数据让原本出于善意的政府始料不及。

  汹涌的客流面前,是维持免费政策不变,还是果断停止?11月6日,广州市政府迅速反应。市交委和地铁公司分别组织各行业的乘客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民意。随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取消免费乘车政策,并以“现金补贴”的方式替代。就在当日,广州市交委副主任颉亚林公开对取消免费公交政策表示歉意。

  道歉是一种姿态亦是一种胸襟

  免费政策一经取消,地铁“高烧”即刻得以缓解,市民出行逐渐恢复正常。直至亚运圆满结束,顺畅的交通,安全有序的出行组织,恰恰证明了政府当机立断,勇于修正决策的做法值得肯定和褒扬。

  而从亚运前来自政府官员的多次公开道歉,也足以体现一届政府的执政雅量。早在2009年10月,时任市委书记朱小丹对迎亚运工程给市民带来的影响表示道歉。其他广州市领导,如时任市长的张广宁,新市长万庆良,副市长陈国、邬毅敏等,也因亚运工程对市民生活带来的干扰而相继表达歉意。市建委、市交委等部门领导的道歉更时常见诸报端。

  民可以畅所欲言,官能够闻过即改。正因为政府能有如此度量和胸襟,才得以推动构筑起广州,这座充满人文关怀和文明进步的城市。

  ■【亮点】

  《广州欢迎你》推动交通治堵

  一首《北京欢迎你》被网友改编后成了《广州欢迎你》,揶揄了广州迎亚运工程一把:“我家路面常打开,乐不乐意随你。一到下雨深不见底,你会爱上这里……”

  《广州欢迎你》的力量绝非隐形。2009年10月21日,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主动公开说,“《广州欢迎你》讲广州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个人觉得,有那么一点夸张,但讲的基本还是事实。”

  随后,广州市交委牵头制定《缓解广州城市交通拥堵实施方案》,从今年1月到亚运前分三阶段实施。

  经过整治,天河地区主要道路交叉口车辆平均排队的长度由之前的50辆降低至26辆,同德围多年来“围城”的恶名也终于等到了“摘帽”之日。

  BRT“小火车”变身“东部彩虹”

  广州首条BRT的诞生经历了新生事物成长的常有规律。从早期筹建开始,就在一片质疑声中成长。

  BRT投入使用后,公交“小火车”和道路拥堵等问题开始出现,让这个百日初生儿尚在襁褓之时,就体验了一把风雨飘摇的滋味。随后,广州市交委通过科学调度管理逐步保障了BRT顺利运营、畅通。开通3个月之后,客流总量接连刷新纪录。

  数据显示,亚运期间,BRT日均发车达11335班次、运送客流82万人次。日渐成为出行新宠的BRT,市民给它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东部彩虹”。

  全民大接访展现“服务型”政府

  2008年6月26日,广州首次推出市、区、街(镇)三级行政领导大接访活动,万名官员公开接访,共接待群众8350人次,当场解决信访问题200多宗。

  今年10月18日,“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同时举行。广州市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在流花展览中心接受群众信访。原定两个半小时的大接访特意延长到4个半小时。

  回顾亚运备战期间,广州市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沟通已经成为常态。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陈洁娜实习生唐智奇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