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借力亚运重追世界名城梦 珠三角赢得全球瞩目

猎德大桥上火树银花,亚运闭幕之夜广州美轮美奂猎德大桥上火树银花,亚运闭幕之夜广州美轮美奂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有人说,2010年是广州的“幸运年”。

  2010年,广州将迈进“万亿元GDP俱乐部”门槛,成为内地第三个GDP破万亿城市,同时是非直辖市的“NO·1”;2010年,广州完成“大变工程”,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为中国第一个非首都承办亚运会的城市。

  广州人真切感受到四个字:脱胎换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一个城市的面貌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广州变化很让人高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看完亚运开幕式后感叹:广州有能力主办奥运会。民意调查显示,亚运开幕后广州居民的归属感上升到历史峰值,超过八成常住居民“乐意一直在广州居住”。

  奥林匹克精神,激发广州浓厚自豪感和全球眼光,重追“世界名城”梦想。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评价的,广州敢想、会干、为人民。亚运这支催化剂,助广州实现蝶变。

  重拾梦想

  站在海心沙岛上,广州人不禁追忆:20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航;160年前,广州位居全世界十大城市的第四位,它的前面是伦敦、北京和巴黎;20世纪初,广州挥泪告别前十;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广州经济增速甚至落后于全省平均值,在珠三角新秀眼中,“老大哥”广州显得有些没落;上世纪90年代,广州更因为脏乱差,被国人称为“最说不清的城市”。

  从自豪到失落,广州人心里,憋着一股气。

  为了重拾梦想,广州一直在寻找一个支点。六年前,广州成功申办第十六届亚运会,找到了这个支点。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广州,获得了一支催化剂。

  亚运让广州有了脱胎换骨的创新舞台。亚运催化剂,让广州以城建为代表,城市发展提速十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六年来,广州敢想、会干、为人民。

  广州筹办亚运,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以“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全力以赴“以大干促大变”,全面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天蓝水碧,红花绿树,城市更美;开通6条地铁,全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总里程达到236公里,交通更快;一起来,更精彩,59万志愿者奉献亚运,主人翁意识更强;环境更舒适,基础配套更齐备,市民幸福感增强;发掘岭南传统底蕴,文化归属感提高;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人口,社会更开放;服务业贡献超过六成,产业结构更科学……

  如果说,160年前的广州,是一口通关傲天下,那么,今天的广州,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集结号”声中,和珠三角城市群组成航母舰队,悬旌万里,朝着“世界名城”的宏伟目标再次启航。

  第一原则:亚运要与幸福对接

  2006年12月16日,时任广州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张广宁在多哈亚运会上接过亚运会旗。

  20年前,北京亚运会举全国之力,扬亚洲雄风之旌。广州只是一个省会城市,遇到的挑战,只会比北京更多、更难。张广宁说:“兴奋的同时,也深感压力和责任。”

  谋定而后动,要办好亚运,就不能只想着办亚运。只有城市全面升级,才有实力接受全世界的检阅。

  将申办亚运与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深度对接,是广州在圈定莲花湾畔亚运城、布局亚运场馆、筹谋人居环境整治、提速地铁建设之时,须臾不敢忘的第一原则。正是因为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对接”,广州在答好亚运考题的同时,更“创”出一个新广州。

  提前谋划“后亚运”

  “广州当然要办好亚运,但是广州更要筹谋‘后亚运时代’,利用亚运契机,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广州一方面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市民对广州城市的自豪感、归宿感。”张广宁多次通过媒体强调“后亚运”观点。而要办好一届成功的亚运、用好亚运催化剂,将亚运建设和城市科学布局深度对接,是第一要义。

  【亚运村选址】

  海傍,这个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清河东路边小村的名字,被1.2万参赛运动员、万名注册记者、几十万志愿者记得烂熟,因为从市中心乘坐地铁抵达海傍站,一出门便是亚运城。和市中心相隔40公里的距离,在地下巨龙的引领下,只需要半小时即达。

  刚刚从上海举家迁徙到广州的刘海燕女士,刚刚签下了一套亚运城的商品房。驱车半小时,在上海来说,也许还不够从南京西路到外滩的时间,但是在广州,已经可以实现从CBD到乡野的跨越。拥有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市级医院和学校的公共配套,再加上迅捷的地铁交通,刘海燕觉得,这房子买得值。

  广州市规划局局长王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年选址亚运村,有多个备选方案,其中与海傍PK“最凶”的,是奥体中心地区旁边的广氮社区。“2004年申亚时,广州初步选址是奥体中心广氮社区,旁边就是比赛场馆,运动员很方便。但是,广州最终还是选址海傍所在的广州新城,目的是配合广州市的‘南拓’战略。赛后,这里将成为可居住10万人口的新城,将来,是规划百万人口的广州新城的启动区。”

  【场馆建设】

  广州在场馆建设方面,打出分散式组团“牌”。

  本届亚运会共使用70个体育场馆,广州心里也有“小九九”。王东说,广州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天河场馆组团、奥体场馆组团和大学城场馆组团;其次,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的需要,把新建场馆和各个地区发展相融合,比如南沙区原无体育场馆,本来就需要建设场馆,就索性配合亚运建设。

  分散式布局场馆,也给广州带来一个子课题:如何保证交通迅捷。今年,市民惊奇地发现,六条新地铁线在亚运前开通,总里程增加了1/3,全市地铁总长达到236公里,广州成为继上海、北京后,国内第三座地铁里程突破200公里的城市。11月3日,广州地铁的乘客运送量高达784万人次,相当于把全广州市的户籍人口搬了个家!

  最关心水环境气环境 

  亚运会申办成功后,摆在广州面前最大的挑战,还是环境问题:灰霾、污染、汽车尾气……特大城市的毛病,广州“一个都不少”。而作为岭南水乡,几千年来河涌是天然的排污渠,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中,早已经超过其自净能力,河涌流到哪里,恶臭跟到哪里,市中心的荔枝湾涌更是不得不加盖“遮丑”。

  【治水】

  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中,如何兑现亚运绿色承诺?广州人敢想会干,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立下“两年内让全市百余条河涌水质明显改善”的军令状,势让六脉复通海、珠水碧更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广州 亚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