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枚金牌,掩盖不住中国三大球的集体苍凉。男足溃败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孙卫“国奥什么时候解散”时,同行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阵阵。那是给中国男足撰写的墓志铭,但愿这种尴尬不会发生在男女篮、男女排和女足身上。
文/王玉国
李娟大力扣杀,让决胜局的比分定格在16:14,中国女排在先丢两局,第5局12:14落后的局面下完成雅典式逆转。死里逃生后,主教练俞觉敏振臂怒吼,替补队员们疯了般涌入球场,从地狱到天堂的女排姑娘们抱成一团,哭成了泪人儿。颁奖仪式上,现场广播依次喊出女英雄们的名字,观众们情绪激昂地发出阵阵欢呼,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广州体育馆内万人同唱《义勇军进行曲》。
11月27日的晚上,中国女排感动中国,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那样,像五连冠时的老女排那样。
这样的感动在一天前也曾上演。11月26日晚上的中韩男篮决赛,33岁的老男孩王治郅砍下20分,数次临危救主,让无姚无易的中国男篮力克老对手韩国队,报了8年前釜山亚运会的一箭之仇。比赛结束后,男篮队员们将王治郅高高抛起,颁奖仪式结束后又把各自的金牌挂在了老大哥脖子上。看着王治郅那张沧桑的脸和激动得无处可放的手,很多球迷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王治郅参加的最后一场亚运会比赛。
男篮和女排相继夺金,为中国代表团完美收官,但客观地说,两次感动更多地来自周苏红和王治郅,正如本刊出品人黄健翔所说,“在于归来和告别的情感”,如果不是周苏红的一扣一发,如果不是王治郅在3场生死战中力挽狂澜,那两个感动之夜,都将是无数体育人和球迷的不眠之夜。
或者可以说,中国男篮和中国女排真正让大家动容之处在于,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他们没有被压力摧垮,用坚韧的神经换来了金牌。“队魂还在!”洪钢哽咽的解说很有代表性,在谈到这两枚金牌时,几乎所有人的感慨都停留在精神层面,只字不提竞技层面。
只字不提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默认,对中国男篮和女排两个亚洲霸主统治力丧志,甚至是毫无优势可言的默认。即便不看踉踉跄跄的夺冠历程,王治郅和周苏红成为各自球队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实,一个是为国家队征战15年的老兵,另一个则是紧急救场的退役球员。
这的确是两枚尴尬的金牌。一方面,两名英雄几乎是拼了老命,愈发凸显出男篮和女排后继无人的窘迫;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这两面金牌也多多少少是“东道主保护主义”的产物。女排比赛结束后,联合通讯和《朝鲜体育》等多家韩国媒体公开对裁判发难,认为他们吹走了这枚原本属于韩国的金牌。韩媒对男篮决赛裁判的炮轰更为猛烈,《朝鲜日报》甚至赤裸裸地表示,“韩国男篮输给的不是中国,而是裁判。”
有人戏言,中国足球在脚上患有“恐韩症”,手上却没有,中国女篮、中国男篮和中国女排好好给男足同胞们出了一口恶气。显然,这种戏谑有些阿Q精神的意味。拿到第一枚三大球金牌的中国女篮也遇到了类似尴尬:年轻球员即战力缺失,绝对核心苗立杰行将隐退,《朝鲜日报》发表评论称:“韩国女篮败给了中国主场优势。”
的确,主场优势是世界体坛都普遍存在的现象,2002年世界杯韩国队凭此闯入四强,釜山亚运会上中国男篮也或多或少吃了裁判的亏。但在中国三大球集体没落的大背景之下,韩国媒体的集体责难却像击破浮华泡沫的石块,每一块都敲得我们生疼,三枚三大球金牌掩盖了更为骨感的现实:08年第四的女篮、闯入八强的男篮和收获铜牌的女排,在亚洲已然毫无优势——请注意,这里没有说“绝对优势”。
广州亚运会之前,一度有媒体预测,中国三大球将首次颗粒无收。煞风景地说,这个预言已经成真,尽管我们收获了三枚金牌。
那场由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老师引发的金牌大讨论中,曾经有人激进地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除了金牌一无所有”。此说法值得商榷,但将这个句式套用在三大球上很贴切:中国三大球,除了精神一无所有。李霄鹏执教的中国女足广受好评,因为姑娘们在打日韩时无所无惧,敢于以硬碰硬。令人唏嘘的是,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宽容中国女足输给日韩的?
男女篮、女排和女足好歹还能让我们动容于他们的精神,当08年奥运第五的中国男排沦落成亚运会第五,我们只能无语甚至失语,而当《新京报》记者田欣欣在新闻发布会上问孙卫“国奥什么时候解散”时,来自全国各自的媒体同行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阵阵。哀莫大于心死,那笑声和掌声是中国男足最好的墓志铭。
但愿,这尴尬的一幕不会发生在男女篮、男女排和女足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