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男篮上下期待哈达迪到来 邓华德终于说出亚运目标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10:27  篮球先锋报

  记者袁俊11月14日广州报道  14日下午三点,中国男篮在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始了抵达广州之后的第一堂训练课。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男篮的训练安排十分紧凑。从四对四战术演练,到五对五破联防演练,中国男篮依旧在抓战术细节。不管哈达迪能不能来广州,中国男篮依旧是以我为主。

  没人担心哈达迪

  去年天津亚锦赛,伊朗队被视为中国男篮的最大对手,哈达迪参赛与否也一直困扰着广大媒体和球迷。可是男篮将士对此却是非常自信,全队上下都是一个意思———来就来呗。

  很显然,邓华德对哈达迪的消息也是很关注的。当记者问及他是否知道哈达迪会不会参赛时,邓华德说:“我在孟菲斯灰熊队的朋友告诉我,他今天还在灰熊队的板凳上,我想他应该是不会来了。”不过邓华德随即很自信地说:“哈达迪到底来不来,这个问题我并不担心。即使他真的来了也无所谓。我们要打到决赛才会碰到他们,他们也得打进决赛才能和我们碰面。在这之前,我们都还有很多比赛要打。我们会为每一个对手做好准备,不会轻视每一个对手。不管对手是蒙古还是伊朗,我们都会打好。”

  在听到哈达迪的问题时,朱芳雨也说:“来了就来了,球队会做好准备,教练让我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刘炜也是很不解地问:“他来了没有?”但是刘炜接下来的话恐怕代表着经历过去年亚锦赛的男篮队员的心声。“不管他来没来,我们最初就是按照他们最强阵容都能打的情况准备的,预着哈达迪和巴赫拉米都能打的。如果他来了更好,去年亚锦赛决赛我们输了,今年如果他来的话会是更好的证明。”

  从抵达广州的第一天开始,中国队就没有去考虑太遥远的对手,哪怕是小组赛对手韩国队。“与韩国队交手前我们有三场比赛要打,我现在想的是这一场一场的比赛,后面的比赛不着急,”邓华德说,“我们昨天看了朝鲜的比赛,今天我们练了很多东西,今天我会去看另外一场,这样一来,到周二我就做好备战了。之前总有人问我亚运会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就是打好每一场比赛,把每一场比赛都当作决赛来打,不管对手是蒙古,还是韩国和伊朗。”

  首练加强破联防

  13日下午抵达亚运村后,男篮没有安排训练,而是选择了让队员们放松休息。第二天,男篮才开始了抵达广州之后的第一堂训练课。这堂训练课,男篮的安排十分紧凑。抵达球馆简单活动之后,男篮就开始了10分钟的三对三的全场跑篮热身。跑完之后,又练了10分钟移动接球投篮训练。等身体都跑热了,球队才开始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是20分钟的四对四战术演练。男篮重点演练的是一套由锋线底线突破后发起的战术。目的是在底角吸引对方防守后,把球打给高位的大个或者对面弱侧底角和45度角的外线选手。虽然不知道男篮这套战术是为谁准备的,但是看得出邓华德对战术细节抠得非常仔细,经常暂停下来讲解。

  男篮训练的重头戏是后面的五对五对抗。刘炜、孙悦、王仕鹏、丁锦辉、王治郅、李晓旭穿着红色球衣,朱芳雨、张庆鹏、张博、周鹏、唐正东、张兆旭则穿白色球衣。第一阶段,主力队员演练了motion进攻的战术,而接下来的重点则是破联防。有意思的是,穿着红色球衣的队员成了模拟对手的一方,而穿着白色球衣的队员则演练进攻方。一开始红方在联防的时候还不适应,邓华德特意强调:“我们现在练的是进攻,你们守好二三联防就行了,脑子里不要想太多。”从这个过程看,男篮破联防的主要方式一个是靠大个在罚球线上策应,一个就是小个突破。不管什么时候,中国队在罚球线上都站着一个人,而且邓华德对中路的突破很重视,每当张博、张庆鹏或者朱芳雨杀到内线时,他都击掌叫好:“我们需要这样在中路的突破。”显然,破联防战术也是为对手所准备的。

  男篮一直练到差不多四点半。整个过程男篮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队员们也练得非常投入,看得出大家对即将开始的小组赛很期待。丁锦辉不知道被谁打破了鼻子,塞了一团棉花接着训练;朱芳雨整堂训练课都在不停提醒队友,有一次喝水休息时,他还拉着张庆鹏在场上就一个战术跑位说了半天,好不认真。

  “你们也看到了,今天队员们的训练积极性很高,我们训练的对抗性也很强,”邓华德说,“今天的训练质量,我想大家很满意。我们自从来到这儿,大家就很兴奋。我们期待着上场比赛,因为一旦到了这儿之后,就能感到比赛气氛。大家现在很兴奋,这也使得训练更好。”

  

  新浪为《篮球先锋报》独家网络合作伙伴,该报提供所有内容,其他网站和平面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变相传播,违者负法律责任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邓华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