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塑新广州 创造新生活--广州亚运留下的宝贵遗产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8日09:48  新华网

  重塑新广州 创造新生活——记广州亚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

  新华网广州11月28日电 海心沙岛上的亚运圣火已经熄灭。16天风云际会,广州向亚洲、向世界奉献了一台宣泄体育激情、彰显亚洲和谐、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明风尚、抒发人文情怀、传扬岭南文化的亚运盛会。

  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围绕这一目标、主题和理念,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民众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勇于创新的胆识、开放务实的作风,不仅举办了一届成功、圆满、精彩的亚运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实现了利民惠民的目标,凸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成效。

  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一次盛会改变了一座城市。广州人民、广东人民是亚运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亚运遗产的受益者。

  新生活映像之一:广州新版图——白云山耸立千年,珠江水流淌古今。而城市中轴线的东移,广州新电视塔等标志性新建筑的矗立,标志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崛起

  从2004年广州申办第16届亚运会成功到亚运圣火在海心沙岛燃烧,广州的城市版图在6年中被前所未有地重新绘制。

  在海心沙岛上举行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因其独特创意和震撼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珠江小岛也一夜成名。站在这个天然大舞台上,南北遥望,一条崭新的城市中轴线北起白云山,南到珠江边,犹如一条绿色缎带直贯羊城。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老城,北起越秀山南至海珠广场的城市老中轴线曾是这个城市的命脉和骄傲。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这条中轴线向外辐射形成的城市格局过于局促。在城市规划和迎接亚运的统筹谋划中,广州毅然将城市中轴线东移至天河、珠江新城、广州塔、海心沙岛一线,将城市的中心区向东大大拓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广州提出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战略。2005年,申亚成功的第二年,广州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域调整,将广州城区向东向南分别延展了30到60公里,形成了“大山大水”的城市格局。

  如何做好大型运动会新建场馆和设施的赛后利用,使其不成为城市的摆设和百姓的负担,一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蒙特利尔奥运会,当地市民“还债”30余年;昔日喧闹的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如今归于荒凉。赛中使用和赛后利用,似乎是跷跷板的两头,总是难以平衡。而广州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办赛会”与“办城市”有机结合起来,能不建新馆的就尽量不建。

  20年前,亚运会来到北京,那里诞生了一个亚运“村”;20年后,亚运会落地广州,催生的则是一座亚运“城”。从“村”到“城”,虽“一字之变”,却堪称大手笔。

  按照亚奥理事会的要求,运动员村与各比赛场馆的距离不能超过45分钟车程。按此要求,最初的选址是在广州奥体中心旁边。为了着眼于广州长远发展布局,经过亚奥理事会同意,广州亚运城最终选址于番禺南村,从而与广州的“南拓”战略完美结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亚运城规划设计项目总负责人陈建华介绍,“亚运城”是亚运会历史上首次提出“城”的概念,是广州亚运会的特色之一。亚运会闭幕后,亚运城将建设成为一个完善的、高品质的人居环境示范区域。

  “借”一座新城为亚运会所用,会后还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全球范围内举办大型运动会一个大胆而奇特的设想,也是一个充满智慧、行之有效的决策,为以后大型赛会的举办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结合筹办亚运会,广州投入上千亿元资金用于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亚运会开幕前夕,广州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对接广州三大火车站和白云国际机场、通达80%亚运场馆的轨道交通网络。

  广州曾算过一笔“亚运账”。通过筹办亚运,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了5至10年。

  广州变大了!变新了!变美了!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穆萨拉姆说:“现在广州的环境与6年前我来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这就是亚运会在积极层面的附加值。”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副主任周永章认为,城市格局的变化,将是亚运会留给广州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将深刻影响这个城市的未来格局和百姓的生活。

  新生活映像之二:城市新环境——“龙须沟”变成大花园,城中村立起新楼房,珠江成为“天然大泳池”……人们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亚运会带来的新实惠

  与拓展新城相比,广州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难度更大,会更多地触及百姓利益。位于珠江南岸的海珠区琶洲村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反差强烈,村外是广州的“名片”、著名“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村内则到处是“握手楼”,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今年4月,琶洲村启动了整村改造。琶洲街道干部苏灿扬和一些村民说,做梦也没想到,琶洲村的变化这么大。

  已经100岁的广州市民李湛世代居住在东濠涌边,这里几年前还臭味扑鼻,如今却成了生态广场,清水粼粼,垂柳依依。

  “我们一家四代同堂住在这里,对东濠涌的大变化感受最深,”李湛的儿子李浦强说,“我父亲小时候,家里喝的就是东濠涌的水。到了我小时候,水虽然有点浊,但还可以游泳,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从桥上跳下去玩。但是,到我儿子这一代,东濠涌又黑又臭,他只能到泳池去游泳了。今年东濠涌整治后,不仅水质变好了,家门口还像个花园一样,我孙子也可以在这里玩了。”东濠涌整治后,以前晚上不喜欢出门的李浦强有了晚饭后散步的习惯。

  但城中村和臭河涌的整治工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臭气薰天的河涌被马路盖住后,现在要“揭路复涌”,翻开来重新整治,反而是臭气四逸让人掩鼻。许多老百姓担心揭了“盖”后情况会更坏。整治环境,既不能“不为”,也不能“强为”。为此广州市政府部门与当事者经过无数次的协商,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推进整治,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尽。东濠涌、水均岗支涌、新河浦涌3条河涌需要拆迁房屋1153户。广州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实施公开、透明的阳光动迁,得到了河涌沿线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了和谐拆迁的目标,未出现一例强制拆迁案件。

  随着城区21条河涌的相继整治,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正在重新恢复,许多老广州的“水城记忆”被重新唤起,这是亚运会带给这个古老城市的一份大礼。

  畅游珠江也是许多老广州人中断了近三十年的一个梦想。曾几何时,又黑又臭的珠江水,让老百姓在江边望而却步。这些年广州投巨资整治珠江污染,水质逐年好转。从2006年开始,广州市每年都要举办“游珠江”活动,省、市领导带领群众横渡珠江。

  今年10月,美国环保署署长莉萨·杰克逊在游览珠江时,感慨珠江美丽的景色让她想起了密西西比河,并表示“亚运会期间你们将向亚洲运动员展现治理环境的效果和在保护公众安全上起的作用。

  广州市统计局课题组今年10月发布的亚运经济影响调查报告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赏。报告提及,广州仅为确保亚运空气质量良好而采取的治污举措,将拉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到6个百分点,减少工业总产值达450到680亿元。

  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和整治、保护环境的选择题中,广州选择了后一个答案,难能可贵。

  “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城市,”广州白云区居民刘海红如是说。

  “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曾经远去的城市历史画卷如今又依稀可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新生活映像之三:休闲新享受——除了建筑、环境、交通等“硬环境”之外,文化、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和条件等“软环境”建设也是广州在亚运会筹办中的重点。在亚运圣火映照下,人们看到了广州不断提升的城市新品质

  《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广州和广东在筹办亚运会过程中忠实地实践着这一全人类共同的理念。

  今年28岁的冯云家住广州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北京路附近,每天都要步行5分钟到大佛寺图书馆看书,“大佛寺借修建之机新建了图书馆,附近很多中小学生放学后都在那里写完作业才回家,方便极了”。

  很多广州人都有和冯云一样的感受。2009年底,广州市基本建成市、区(县级市)、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全市社区建成“15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30分钟文化圈”,实现城乡全覆盖。近五年来,广州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体育彩票公积金,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并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过2.9亿元。同时,随着各大公园相继免费向市民开放,一系列“拆墙透绿”的行动将绿色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文化就在家门口、运动就在家门口、公园就在家门口……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悄悄改变了羊城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提升了广州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专赴广州出席亚运会开幕式时说:“广州亚运会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有优秀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来承办亚运会的国家和城市必须要来中国取取经!”

  在最近十几天里,记者一直在四处寻找一位叫“梁伯”的老人。这位老人10月底给省领导写了一封信:“尊敬的汪洋书记,我们老了,我们穷,没有经济能力安装电视机顶盒……请你们同广州市有线电视台的领导讲一下,请他们在模拟电视上开通:中央台体育频道……,让我们能看到体育频道转播的亚运会体育节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当天就在通过信访程序送来的信件上作出批示。紧接着,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也先后作出批示。11月5日,距离广东省信访局收到那个“梁伯”来信仅仅10天,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就发文,要求有关机构在模拟频道临时传输央视体育频道节目供群众收看。据估算,此举将惠及广州几十万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梁伯们”终于可以坐在家里看到精彩的亚运赛事了。

  广东省信访局经办人员告诉记者,“梁伯们”的诉求是合理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合法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广州亚运会更不会忘记他们。

  记者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位“梁伯”。但“梁伯”已成为政府部门重视民生,亚运会利民惠民的一个鲜活的符号。

  为外界所津津乐道的还有政府向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派送“亚运惠民大礼包”。长长的惠民清单中包括:发感谢信并赠送亚运惠民纪念邮品和亚运志愿服务纪念品;增加假日;广州一日游;公共交通免费(后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城市无线宽带网络免费上网……这是全球范围举办大型赛事的一个创举,不仅促进了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也使民众增强了对亚运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亲近感,为亚运会的顺利举行创造了一种温馨的人文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广州亚运会组织者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和忠实的实践。

  新生活映像之四:精神新境界——新生活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样强调公民素质、文明风尚、人文精神等建设,这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提升

  在亚运会开幕后,一段广州“红衣阿婶”的微博(http://t.sina.com.cn)视频在互联网上蹿红:一位身着红衣的广州阿婶和前来参加亚运会的科威特足球教练在广州地铁里互相让座。“红衣阿婶”谦和地说:“您是客人,您请坐!”这温馨的一幕被同车乘客拍下后发上微博,网上围观和转发人气一路高涨。网友们大赞科威特教练有素质有风度,同时也不吝赞美之辞,把这名“红衣阿婶”亲切地称为“广州主人”。

  同样在网络上走红的还有“亚运沙发客”的故事。亚运会开幕前夕,一个名为“亚运沙发客”的网络群应运而生。广州“沫沫”、“达哥”等6位“沙友”在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发帖,倡议广州市民做“沙友”,为远道而来观看亚运的海内外客人提供免费的沙发借宿,分享岭南文化,体验广东风情,感受广州市民的待客之道。

  短短几天,“亚运沙发客”成为网上热议话题之一∩以容纳上千人的5个QQ群全部加满,准备贡献沙发的广州人有几百个。目前,广州的亚运“沙友”们已接待了七八十位“沙发客”。已经接待了20多位外地来看亚运的“小马哥”(网络名)说:“不少外地人误以为广州人讲实惠,对人不热情,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外地人体验最地道的广州人家,体验广州人的热情好客。”

  这两起民间自发引起的网络热点事件看似很小,却再真实不过地折射了广州市民开放、自信、大气、友善、真诚的精神面貌。促进人际交流、提升社会文明、加强人文关怀、倡导和平友谊,这既是亚运圣火四年一次燃烧的主旨,也是广州举办亚运会的目标和收获。

  在探索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志愿者、义工是广州这座城市最为亮眼的名片。10月8日,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院在广州挂牌成立。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州这座南国之都的新时尚,形成一支庞大的志愿者“爱心大军”。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百年商埠和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州人、广东人从来不缺乏开放、创新、勇于饮“头啖汤”的精神,岭南文化也有着浓郁的多元性、包容性—放办亚运,成为亚运会筹办过程中鲜明的特色。这种“开放”,对外表现在具有国际视野、遵守国际惯例、吸收国际经验、引进外来人才,与亚奥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对内则表现在政府部门用一种平视角度,倾听民众呼声,重视民众利益。

  在亚运筹备中,来自市民和媒体的质疑和批评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亚运工程扰民到部分项目铺张浪费的批评,从交通拥堵到亚运账单的质疑,直到亚运会开幕式的前一周,人们还在批评政府的亚运免费公交政策。

  市民敢批评,政府能接纳,已经成为广州筹备和举办亚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从市委书记到市长、建委主任相继出来为亚运工程扰民向百姓致歉;取消部分市政整饰工程,节约开支数千万元;叫停免费公交政策,使交通秩序恢复正常。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政府部门和普通市民从观念到行为都得到了一次洗礼:政府更懂得了倾听和改进,市民更懂得了表述和理解。这种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进步将在广州、广东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16天广州亚运会,只是亚运会59年历史和广州、广东和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驿站,但亚运筹办6年间,重塑新广州,创造新生活,成果斐然,影响深远,必将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而载入史册。(记者许基仁、凌广志、周伟、车晓蕙、赖少芬、黄浩苑)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