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青年报:唯足篮球寻突破方可满足大众胃口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10:46  上海青年报

 

 

 

 

 

  □耳东每

  某某拿到了本届亚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某某拿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亚运会以来的第1000枚金牌……不是我要故作神秘写“某某”,而是我对那些名字过眼就忘。记不住,是因为缺乏感动。一台精美的亚运会开幕式,几乎已经将外界对于广州亚运会的审美需求推到最高点,至于这个精美盒子里那颗“力与美碰撞”的明珠,或许已经不再是焦点。

  由于“奥运争光计划”的有效执行,无形中也推进了中国大众对于中国体育“审美疲劳”的早早到来。曾经让中国大众从心底感动的那些竞技节点,其诞生都有他们的特定含义:1984年,女排在奥运会上的夺冠,成为艰苦奋斗尤其是团结的象征,并且影响到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盛会是国家投资和民众自发捐款共同缔造的,而竞技上的成功则让中国体育自己攻破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的质疑;1993年中国申奥的失败,衬托了8年后2001年的那次成功,中国再次演绎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这本身就是这个民族的励志故事;2008年的奥运盛事,从举办到竞技都让中国体育的影响力在民众心目中到达顶峰……

  在这样的情况下,2年后的广州亚运会或许依旧在这座高峰的阴影下,当“点火方式”这些难得的关注点都揭开答案之后,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这届盛会已经没有了悬疑。没有悬疑就没有关注,就没有欣赏,就无法创造感动,这是一个心绪递进的规律,难以假装。

  这样的一届盛会,给了很多非市场化项目或者市场化不足的项目以露面的机会,然而就算举重再破世界纪录、射击枪枪10环、乒羽再次全满贯,也已经不足以令一个非体育迷产生特别的自豪感。在中国GDP上升到全球第二之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再需要金牌的数量来证明。如今中国体育太高的端点,让民众的期待已经急剧上升,唯有在足球、篮球这样的市场化项目寻求突破,才有可能满足大众的胃口。这也给了中国体育掌舵人的一个信号,当中国体育由曾经的“承载诸多意义”回归到更纯粹的“娱乐竞技”之后,我们应该做出怎么样的抉择?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