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空前绝后的亚运会走向何处?

  第16届亚运会昨晚降下帷幕,从此,国际体育史册上留下了广州的美名。本届广州亚运会以42个大项476个小项,近万名参赛运动员的数字创造了亚运规模的历史之最。由于下届仁川亚运会将把大项压缩到35个以下,因此广州亚运会所保持的规模纪录以及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金牌总数纪录,恐怕已成“空前绝后”之举。与此同时,亚奥理事会有必要认真思考亚运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亚运“瘦身”

  势在必行

  从“增肥”到“瘦身”,这是过去100多年来奥运会在项目设置上的发展规律。亚运会同样脱离不了这个规律。亚运会虽然历来在项目设置上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如今亚奥理事会已经清晰地看到——亚运会规模的无限制膨胀绝非发展的正道,这种模式只会令亚洲不少城市越来越无法承受举办大赛之重。

  根据亚奥理事会去年公布的“瘦身”计划,从2014年仁川亚运会开始,亚运会将缩减为35个大项,即“28+7”,也就是28个奥运项目加上7个非奥项目。最终的决定要到下个月的阿曼亚沙会期间才能确定,但从目前亚奥理事会的初步意向来分析,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5个大区中最受欢迎的一些传统非奥项目肯定会得到保留。这意味着,诸如武术、卡巴迪、藤球、空手道、板球等项目得以保留的机会相当高,而本届亚运会新设的围棋、体育舞蹈、龙舟和轮滑等项目则有可能遭到淘汰。

  当然,仅仅削减大项的数目估计还不能充分达到亚运会“瘦身”的目的。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该更多缩减小项的设置,而且要严格限制参赛的人数,甚至压缩亚运会比赛的赛期。

  项目设置

  亚运别“克隆”奥运

  亚奥理事会目前决定缩减的大项全是从非奥项目动手,但这点恰恰遭受广泛的非议。

  事实上,非奥项目自从1990年开始逐步进入亚运会之后,这些项目都明显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巨大的普及和发展。比如,卡巴迪自1990年进入亚运会后,参赛队伍已从最初的6支扩充到本届的10支,包括东亚的韩国队、日本队和中华台北队以及西亚的伊朗队,这个游戏式的运动正逐渐被接受。过去20年来,亚运会在非奥项目上“扩容”的效果是令参赛国家和地区从20多个代表团扩展到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团圆”,获得金牌的比例也从北京亚运会的40%增长到本届亚运会的64%。

  许多非奥项目组织的负责人在本届亚运会期间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要令自己的项目进入奥运会的难度实在太大,但必须争取保留在亚运会里,这也是这些项目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前提条件。

  更多亚洲体育界人士指出,亚洲是全世界最有“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情结”的大洲,这是基于亚洲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因此,亚运会不能重复奥运会的主办模式,应该另辟蹊径,办成一个亚洲特色浓郁的新型赛会。考虑到亚洲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体育发展的不均衡,宗教、文化、气候的不同,亚运会的非奥项目不仅不应“瘦身”,反而应该“扩容”。可以适当削减一些亚洲水平并不是特别高、开展并不广泛的奥运项目,某些奥运项目则可以归并到诸如亚洲室内运动会、亚洲沙滩运动会等亚洲最高级别的赛事中。

  让澳大利亚参加亚运会?

  引狼入室无必要

  中日韩三个体育代表团因各自强大的实力,从1978年至今,一直是亚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总数榜上的前3名。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亚运会已经沦为“东亚运动会”。

  本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保持了强劲的夺金势头,不但远远抛离韩日两个代表团,甚至已经突破了亚运会历史的最高纪录,以至于有人更加悲观地认为:亚运会已经沦为“全运会”。

  在这些悲观的论调下,有人提出,应该允许澳大利亚加入亚奥理事会,参加亚运会,从而让亚运会更具竞争性。

  但对于这个问题,亚奥理事会早已经态度鲜明地予以否定。亚奥理事会认为:其一,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奥运会已经取得了世界金牌总数第一的位置,强大的体育实力令中国代表团在亚运会上一枝独秀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去遏止;其二,如果澳大利亚可以来,那么是否其他大洲的某些国家也可以来参赛?这与亚运会缩减规模的原则自相矛盾。其三,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如果大洋洲国家参加亚运会,既得不到亚奥理事会其他成员的认同,也将严重损害大洋洲的利益。亚足联此前已经接纳了澳大利亚“脱大入亚”,但此举恰恰是亚奥理事会强烈反对的。

  “业余”选手参赛?

  “伪命题”因噎废食

  同样基于中国代表团在亚运会上的“一家独大”,前段时间围绕“中国是否应该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讨论沸沸扬扬。虽然不同类别的媒体的声音很多,但真正的有识之士都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摒弃亚运会“金牌至上”的功利主义,并不能简单异化为派业余选手参赛的手段。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本届亚运会绝不仅仅是中国代表团派出专业选手,在很多项目上,日本代表团、韩国代表团、中华台北代表团、中国香港代表团等派出的都是职业选手。这与奥运会100多年来围绕业余和职业的争论是如出一辙的。

  目前,亚奥理事会已决定,2014年仁川亚运会之后,亚运会将改到单数年(如2019年、2023年)进行。这也意味着,亚奥理事会有意避开世界杯的影响。在避开世界杯之后,亚运会必然会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和商业赞助。这样一来,亚运会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有望进一步提升,如果要硬性规定让更多的“业余”选手参赛,对亚运会的发展绝对是有害的。

  另一方面,在改为单数年举办之后,亚运会与下一届奥运会举办的距离又近了1年。很多参赛队伍将把有能力出战奥运会的选手放到亚运会上锻炼。在这个背景下,未来亚运会的参赛选手只会越来越趋向职业或专业。因噎废食的事情,亚奥理事会是不会去干的。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