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云之帆”拟申请专利 队员:上亚运是一生荣耀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3日11:09  南方日报

  “白云之帆”升起来了!180名空中飞人和1000多名地面操作人员合力完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创意编排最为复杂的高空威亚表演:空中的演员们在80米的高空中,随着LED屏幕上出现的不同画面,依靠彼此肢体配合,组合变幻出千姿百态的造型,飞翔的海燕、愉悦的游戏、奔跑的健儿、纯真的笑脸……

  “太棒了!”“不可思议!”当飞人们在80米高的巨型“帆屏”前凌空蹑虚时,观众席上的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再度沸腾。

  1

  四个“前所未有”演绎传奇

  陈维亚总导演对《白云之帆》盛赞道:“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高度之高,前所未有;排练时间之长也是前所未有。”来自武术之乡———河南登封塔沟武校的师生们,表演之精彩丝毫不逊于巨星合唱和水上芭蕾,堪称壮观的场面,震撼了整场数万名观众。其中年龄最小的表演者今年才14岁。

  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1600余名师生在后台紧紧拥抱,共同庆祝节目大获成功。一年多的艰辛终于化为一个亚运开幕式上完满的瞬间,一些男孩甚至激动得流出眼泪。一名刚从空中“降落”的演员激动得连解开威亚的手都有些颤抖了,他不断感叹:“这么长时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观众的起立欢呼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咬牙坚持到现在绝对是值得的。”另一名地面操作威亚的演员则兴奋地告诉笔者,今晚家人一直在电视机前守候这个节目,还专门录了像。教练、替补和后勤人员也纷纷跑来向队友表示祝贺,其中一名替补说:“虽然没登上直播舞台,但能看到队友完美地表演整个节目,听到整场最大分贝的尖叫,参与亚运开幕式,我感到自豪无比。”

  昨晚,塔沟武校创办人刘宝山先生特意从河南赶到广州来看望学生,他的到来和鼓劲,让师生们信心倍增,士气高涨。演出结束后,塔沟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武术总教练刘海科欣慰地表示:“经过一年多来的艰苦磨炼和辛勤付出,你们终于在今晚向世人呈现出了最精彩的演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说明了一切。同时,这个节目也开了广场艺术的先河,把中国的功夫表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本次开幕式的圆满成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塔沟武校的孩子是最棒的!”

  2

  一年内三成队员被淘汰

  去年8月份开始,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白云之帆》的表演团队就在河南校区投入了训练。据称,他们是最早“备战”开幕式的表演团队。

  之前,市民们远眺就可以看见,海心沙表演场地上竖起的四座船帆般高达80米的钢筋铁架。其实,这就是为《白云之帆》节目而量身订做的LED背景板。据笔者了解,这四座铁架的费用高达2亿元。

  笔者看到,七八十米的高空,少年们不仅要坚持10分钟,还要以轻灵的姿态,朝各个方向,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而部分队员则因为“恐高”而被淘汰。团队教练称,训练一年,三成的队员被淘汰。这在以往的表演中,是很罕见的。

  在空中行走和平地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教练朗国庆表示,节目最大亮点在于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节目中,出现了10多个种类的动作:攀爬、滚翻、跳跃,甚至有720度的空翻。

  “最难的是往后蹬出四五米,再急降四五米。”很多队员开始都受不了,出现充血、头晕、呕吐症状。

  队员余炯泽来自汕尾。他告诉笔者,开始被吊在空中,往下一看:“哇,这么高!”腿直打哆嗦。练了好几个月,他才慢慢习惯,并尝试着大胆地做动作。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六人一组,随音乐节奏和画面点位变化来决定自己的动作。如果点位记得不够准确,他们的动作随时会导致空中的队员磕伤碰伤。

  武校三年级学员刘仲秋是一名操作手。他说,导演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一座山峰的造型,空中队员连成的峰峦的‘线’要做到绝对的平滑。哪个队员脑袋稍微露出一点可能就不合格。”

  不少队员告诉笔者,“能在亚运会上露脸儿,对自己一生都是个荣耀。”他们都格外珍惜机会。在笔者采访中,一位手上还缠着绷带、手指头骨折的队员告诉笔者,“只要身体顶得住,一定不放弃参加亚运会表演这个机会。”

  3

  “白云之帆”拟申请专利

  据主创人员介绍,这个全人力操纵的高空威亚表演节目,最主要灵感还是来源于那八块“帆屏”。陈维亚总导演最初的设想是,试图利用高耸的“帆屏”让舞台从平面变为立体,打破空间表演的格局和套路。按照陈维亚总导演的构思,这些武校少年用身体组合而成的图案,包括海洋、天空、飞鸟等造型,都以简洁大方为前提,代表人们心目中对自然、健康、阳光等理念的向往之情。其中飞翔的海燕造型,寓意着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16只和平鸽造型则象征着第16届亚运会;绽放的花朵意指广州是美丽的南国“花城”;八张“笑脸”则是为了体现亚运会是一次欢乐、祥和、友好的全亚洲人民的聚会。为了体现“比赛”这个主题,节目中穿插了多个运动造型,包括跨栏、皮划艇、龙舟、赛跑等,选择龙舟、皮划艇,不仅因为它们和岭南“水文化”有着天然联系,而且龙舟还是今年亚运会新增比赛项目。

  教练李程浩说,实际上一年多筹备排练期间,学员们准备的造型远远不止昨晚观众看到的几十组,每一个造型都需要花很大工夫去练习,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不过出于整体节目效果的考虑,不少造型只能最终割爱。

  据悉,《白云之帆》在同类型高空威亚表演节目中,在参演人数、威亚高度、表演难度、创意复杂程度、钢丝承受力等各个方面都创下了新的纪录,将准备申请各项演出“专利”。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郭珊实习生唐蓓专题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张由琼(除署名外)

  ■【亚运·故事】

  仿古巨船在舞台上乘风破浪

  岭南特警托起“海洋之舟”

  音乐声陡然变得急促、刚健,出海的号角吹响了!一转眼,一艘18米高的仿古大船在海上迎着风浪决绝前行。波涛汹涌,电闪雷鸣,以帆屏为陡立的舞台,船上的600名水手与惊涛骇浪展开殊死的搏斗,或跨越、奔跑、倒立,或攀登、俯冲、翱翔……

  这艘大船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叹,然而,将这个庞然大物推拉上舞台的,是由120名武警官兵扮演的“纤夫”———来自素有“岭南特警队”之称的武警广东总队二支队。

  历届开幕式最大道具

  这是迄今为止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出动的最大道具。武警官兵凭着纯人工的“推”、“拉”动作,在短短的12分钟,演出了巨大漩涡中船体摇摆、360度旋转等高难度动作,托起了这艘“海洋之舟”。

  战士们说,《海洋之舟》演员的挑选简直比运动员还严格:身高1.68至1.82米;年龄18至23周岁,体重不得超过140斤。此外,还要求具备充足的臂力、腹力和强硬的耐力。导演组到部队挑人那一天,2000多名官兵整齐列队,好似“大力士”选拔大赛。经过几轮的细致选拔后,最终敲定了804人。

  在表演分队进驻海心沙一个月后,执行导演宣布了演员分工:120人扮演大船“纤夫”,600人扮演汹涌滔天的海浪,剩余的84人中除了参与指挥保障、道具保障的,就是替补演员了。

  “这绝对是迄今为止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出动的最大道具!”总导演陈维亚指着这艘长28.8米、宽8.8米、帆高28米、重22吨的大船,感慨地对笔者说。

  “开场”拳法改了205次

  “这样一艘象征中国人开拓进取精神的大船,如果用马达、电动车推动,就太没有意思了,用人最有震撼力。而且,可爱的武警战士比电脑程序更可靠,”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

  参演官兵从80米长的星光大道上推船进入主表演区后,开始在水里表演“南拳”,每个动作都要激起一丈高的水花。对于这段表演,编导冯南原来设计的是一段表现渔家女依依惜别心上人的双人舞,但经过几天的训练发现,这群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跳起舞来特别生硬,只好在开幕前的十多天专门编排了这套“南拳”。

  为了达到表演效果,这套拳法不停地修改,直到开幕式前一天才最终确定。参演官兵们算了算,训练“南拳”的这11天,动作反反复复一共改了205次,最多一天改了31次。

  训练中磨破万余手套

  “推”和“拉”,看上去是很简单的动作,却需要训练无数次。有战士做了一个统计:在13天的磨合期里,队员们平均每天推拉大船10个小时,累计7800多分钟;行程达280多公里,平均每天20公里。

  拉帆的绳索都是用半径为5厘米的粗重的钢丝做成,一场训练下来,队员们的手套都被磨出一个个大窟窿,大部分队员的手掌心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由于训练都是在水里进行,队员们平均每天6个小时在水中浸泡,很多队员的脚掌都被水泡烂了。据不完全统计,5个月的表演训练,武警参演官兵磨破了10000多只手套、3000多双鞋子。

  南方日报记者洪奕宜

  通讯员祝俊业陈海锋镇一

  

相关专题: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专题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开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