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辛苦了记者造福了市民 亚运新建的场馆服务于民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10:45  重庆日报

  按照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惯例,主办城市一般都会在某一区域集中修建一大片比赛用的场馆。但是,赛事结束之后,主办城市也会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新建的场馆群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

  本届广州亚运会却一反常态,将比赛用的70个场馆(包括训练场馆)分散在32个不同的区域,遍布广州的12个区。而且大多数比赛场馆距离主新闻中心都超过了30公里,广州马术比赛场甚至超过了200多公里。

  如此分散的赛场让初到羊城的老记大感不适,毕竟每天至少奔波100公里以上并非一个轻松的活儿,何况还要带上采访报道必需的行头,轻则一部手提电脑,重则数十斤的摄影装备。对此,前来采访的老记有些抱怨,但大家在得到广州亚组委相关人员的解释后顿觉释然———

  “广州之所以一改以往很多城市把场馆集中建在市中心的惯例,是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合理布局,把场馆建设遍布12个区,更多的是考虑大赛以后场馆的利用率,方便12个区的老百姓使用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亚运期间虽然给来广州采访的记者带来了不便,但却把方便和长远效益留给了羊城市民。”

  想来也的确不无道理,一个综合性运动会的办赛周期一般为两周,而一座场馆的使用寿命少则是一二十年,而场馆的功能除了服务于大赛,更多的则是为了造福于民,用于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

  务实的广州人承办亚运会的这种思路,其实折射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转变———不再是单纯地把运动会作为承载金牌角逐的舞台,而是借助举办运动会的契机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场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