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圆满闭幕,作为承接了最多赛事和最多场馆建设的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专访了番禺区区长楼旭逵。这位已在广东落户二十年的浙江人自豪地说:“我们是亚运会最大的受益者。”
楼旭逵是浙江省诸暨市人,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工作。他告诉记者,亚运会带给番禺人民的变化数也数不清。
“亚运会82个场馆,42个在番禺,42个比赛大项,有18个在番禺进行。”楼旭逵说。为了迎接亚运会,番禺区对全区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两年下来,围绕亚运城为中心的番禺区不仅高速路四通八达,地铁也一直延续到了亚运城门口。
让市民觉得最舒心的,是番禺的各条河流、湖泊都彻底改变了以往黑臭不堪的模样,变得又清又亮,在亚运城综合馆附近的湖里甚至出现了捕鱼人。
“亚运城的综合馆,广州市已经送给了我们。”楼旭逵说,“今后,番禺区不仅有更多更好的运动条件,还能承办更多高水平的赛事。”
市民健身意识的改变、强化,是楼旭逵最感欣慰的一笔财富。他说,在迎接亚运会的这两年里,番禺区的群众体育发展非常迅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是越来越多。“尤其是我们向杭州学习,推出免费提供公共自行车以来,绿色出行已经成为番禺区的新风尚,我自己每周都要骑上一两回。”说到这点,楼旭逵还真是身体力行。
本报记者 卢俊和 陆毅 曹林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