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日报:再论“金牌”之争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11:01  北京日报

  这两天,一场论战借着亚运会展开,论战一方是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另一方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看法的新华社记者杨明。论战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的金牌到底重要不重要?是竞技体育大把捞金重要,还是改变重视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的现状,让两者均衡发展重要?  杨明认为,应该淡化金牌意识,甚至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殷宝林则反问道: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

  笔者认为,两个人的论战,是因为对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地看,所谓竞技体育的争金牌,应该是表象,而竞技体育的本质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超越人的极限,二者关系不能颠倒;大众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与竞技体育并不矛盾,且相互促进。参与群众体育的人多了,自然可以为竞技体育选拔苗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明之所以建议“淡化金牌”,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年中国竞技体育变得强大了,多次拿到亚运金牌第一乃至奥运第一。如果放在多年前,杨明也不可能有此言论。

  和平年代,竞技体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发展竞技体育,可以展示国力,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外运动员是有差别的。除了足球、篮球、棒球、田径等少数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国外运动员大多是因兴趣和爱好而加入某个项目的俱乐部,他们平时还有自己的主业要做。而我们的运动员,大多数在退役前要做的事只有两个:训练、比赛。而且,一些运动员在年龄、学历等方面,也存在着“公开的秘密”。

  其实,类似殷宝林的“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的思维,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比如说唯升学率论。升学率就相当于竞技体育的金牌,素质教育则相当于群众体育。现在都说要淡化升学率,进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只要有升学的压力,就无法百分之百做到不追求升学率。同理,竞技体育也很难完全做到不唯金牌论。  说到这儿,应该打住,因为扯远了,这牵扯到更深层的体制问题,一言难尽。王涛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