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余
对于亚运会来说,“瘦身”曾经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亚运会一直在“扩容”中。有数字为证:1990年北京亚运会比赛项目是27个大项,之后的广岛亚运会,比赛大项激增到34个,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2年釜山亚运会分别设置了36和38个大项。2006年多哈亚运会共设39个大项和424个小项,创下历届亚运会之最。而本届广州亚运会则更上层楼:设有28个奥运项目和14个非奥运会项目,共42个大项、476个小项,是北京奥运会28个大项数量的1.5倍。
正因为亚运会规模过大,亚奥理事会日前在广州正式宣布:从2014年仁川亚运会开始正式“瘦身”,实行“28+7”设项方式(28个奥运项目+7个非奥运项目),亚运会的规模今后将被限制为35个比赛项目。
亚运“瘦身”的理由不言而喻。过大的规模将使东道主疲于应付,赛事过于密集也有可能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和观众的欣赏。不是每个东道主都像广州那样财大气粗,并拥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上届多哈亚运会,就因为运动员报名数量超出预计,多哈亚运村床位紧张,组委会只好紧急调用3艘游轮作为运动员备用公寓。
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显然不希望让有意申办亚运会的城市因赛事规模望而却步,所以他才说:“亚洲每一个城市都可以举办亚运会,也都可以办好亚运会。”
亚运“瘦身”势在必行,但问题是到底如何“瘦法”。
按照目前亚奥理事会的计划,14个非奥运项目只有7个项目可以保住。艾哈迈德日前已经承诺“会尽量考虑亚洲传统,比如武术、空手道,都会保留”,但其他一些项目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像首次进入本届亚运会的龙舟、围棋、象棋、体育舞蹈、轮滑和板球等项目都有可能再次被剔除出亚运会。
亚运会非奥项目的设立无非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些项目能够代表亚洲的体育文化,二是东道主的利益。两个方面博弈的结果常常令每届亚运会的设项都不尽相同,这其实并不利于亚运会的影响力。
亚运会的设项应该尽早摆脱随意性,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亚运会似乎也不必和奥运会亦步亦趋,事实上,有些非奥项目如藤球、武术、龙舟非常富有亚洲体育文化特色,更受亚洲各国和各地区欢迎。相反,有些奥运项目却受到冷遇,如本届亚运会的小轮车项目,只有7个国家和地区的19名运动员参赛;现代五项参赛队伍更加可怜,只有6个代表团参与。
亚运会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体育盛会,肩负着交流和竞技两大功能。亚运会办得“有特色”比”高水平“更重要,因为水平再高也高不过奥运会。亚运会完全不必办成一个压缩版的奥运会。(本报广州1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