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的“第一”枚金牌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体育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为那不仅是那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而且是整个中国体育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那之前,中国体育与世隔绝了30年,再往前,中国人(而不只是中国体育)的形象是穿着缅裆裤、留着辫子、抽着大烟……连新加坡的报纸都以“东亚病夫”的漫画斥之。
1990年北京亚运会,女子举重邢芬的第一枚金牌也曾引来期盼,但其象征性意义已不再“举足轻重”。及广州亚运会中国武术运动员袁晓超夺得第一枚金牌,已是只有数字上的象征性意义了。20年间,截止到本届亚运之前,中国仅在亚运会上就夺得了713枚金牌。许海峰和邢芬之后,都谁夺得了哪届奥运会、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谁夺得了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金牌?“第一枚金牌意识”其实早已淡化。
如果“淡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淡定”的话,那么中国体育经历“金牌淡化意识”的过程是完整的,这种“淡化”和“淡定”在“东亚病夫”的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古人讲“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就像饥饿和节食并不是一回事,求之不得和有选择的追求并不同一样,拥有强大实力后“淡定”下的“淡化”才是真正的“淡化”。
很多记者也都经历过一些发达国家举办奥运会和世界杯时气氛的“冷清”和“淡化”。其实,从北京亚运会到北京奥运会再到广州亚运会,从一个首都办亚运会到一个省会城市办亚运会,中国人办大型运动会的意识也已从“淡定”走向“淡化”,从一届最好的亚运会,到一届最好的奥运会,中国人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的能力已无需反复证明。若此番广州组织亚运会已不用全国、全省、全市总动员,即可轻松完成,一边举办亚洲体育盛会,一边公众生活按部就班,那也是一个“淡定”和“淡化”的过程,其中折射的是时代的进步和变迁。这种“实力”,将足以使中国在将来面对诸如申办世界杯之类的挑战时,“淡定”至“淡化”出手。
刘翔伤后出战亚运会110米栏,很像当年朱建华全运会破跳高世界纪录之情景,屏息以待,万众瞩目。但刘翔比朱建华多的那份“淡定”,也几乎就是全场观众“更加淡定”的写照。从坐满鸟巢奥运会的田径赛场,到坐满广州亚运会的田径赛场,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自己的项目”到“大家的项目”,中国体育迷对项目的选择也在发生着持续的变化。
对待金牌、对待胜负、对待项目……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之间,时代变迁的特征已清晰可见。
(周继明 作者为本报竞赛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
|
|
|
新浪智投 | 行业专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