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奥项目,就像是后娘养的。”中国垒球队主教练刘雅明这句“糙话”,概括了中国非奥项目的现状。广州亚运会过后,非奥项目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又被打上了问号。
广州亚运会,中国在非奥项目上一共获得了32枚金牌。但是,人们从媒体看到、听到的,都是非奥项目的生存如何艰难。非奥项目的生存确实难。以藤球、板球为例,这些项目根本没有专业队建制,参加亚运会的队员,通常在赛前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集训,期间每个人领着每月600元的补贴。比赛结束后,队伍就会解散。这种情况让很多非奥项目的运动员感到很迷茫。
但是,与中国非奥项目的“悲惨”境遇不同的是,一些非奥项目在另一些国家却非常流行。藤球是东南亚国家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泰国参加本届亚运会的藤球运动员,都是国内的职业选手,每个月拿着不菲的高薪,受到媒体热捧。板球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行,堪称这些国家的国球。棒球则在日本和韩国非常盛行,他们甚至还拥有自己的职业联赛。
如此巨大的反差,折射出来的是各个国家对于项目认知度的差异。中国作为非奥项目夺得金牌最多的国家,似乎应该通过此次亚运会,为非奥项目未来的发展,作出一个抉择:与其让一些非奥项目仅仅为了亚运会痛苦地存在,倒不如让他们自寻出路,也许还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事实上,一些非奥项目的发展,远比一些奥运项目要强得多。以台球为例,因为丁俊晖、潘晓婷的存在,不仅让台球成为亚运会最受关注的非奥项目,更使得台球运动在国内迎来快速发展。
实际上,现在不少非奥项目都意识到,要发展就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届大型综合运动会。比如,棒球和垒球正在努力向校园推广。“竞技的道路肯定是行不通了,我们希望在校园开展垒球项目。垒球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是竞技和智慧的运动。”手曲棒垒中心垒球部部长杨旭就说。
而如果能进入校园,中国棒球、垒球根本不需要在乎是否能回归奥运大家庭。中国可以像美国、韩国、日本一样,建立自己的职业联赛。
当然,非奥项目重新选择发展道路,必然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也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任何国家的体育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