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年跨越世界认识新广州 亚运会将成大众的节日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12:13  南方日报

  今天,亚运圣火开始在广州传递。这激情与梦想之火,将穿越羊城千年的古城魅影和当下的时代新貌,在云山珠水间唱响一江欢歌、点燃一城豪情。

  这是一次睽违20载的重逢。1990年,北京亚运会澎湃全国的爱国情怀和高唱的亚洲雄风至今仍烙印在国人心坎。2010年,广州亚运会折射出的全民运动风尚和民生民本取向也注定将在体育史上写下里程碑式的一笔。

  同样在中华大地举办的这两届亚运盛会将呈现一样的激情,但也有迥然不同的风貌。这一切的奥秘皆在于,今日之广州已远非20年前的广州,今日之广东已远非20年前的广东,今日之中国已远非20年前的中国。

  伴随着亚运圣火的广州之旅,对于生活在这片南国热土的人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而言,也是一次发现之旅,发现一个新的广州、一个新的广东,并感受到一股新的中国力量。

  跨越

  20年跻身顶尖城市圈

  高耸入云的广州塔下,云山叠翠、珠水浩荡、大道通衢、建筑恢宏,一条庞大的绿轴撑起广州“脊梁”。

  这片可谓“广州之心”的区域是展现现代广州魅力以及未来广州“野心”的集大成者。而广州内生的经济活力则是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肆意生长的肥沃土壤。

  早在1989年,广州以轻纺、家电制造为代表的轻工业便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势成燎原,广州在那一年跃升全国经济“第三城”,至今已历20余载。

  当年,中国GDP仅15677亿元。1990年全国GDP增速只有3.8%,为少见的低位。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来自全国的高涨的爱国和亚运热情如潮水般汇聚北京,共有1亿多人次向亚运会捐献资金和物资,集资总额达到了7亿元。

  20年后,在国家和各地的支持下,广州则主要靠一座城市的财力和市场运作,基本完成了一次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的亚运筹备工作。

  此时的中国已经崛起,成长为东方巨人,广州已成熟,成长为参天巨榕。

  2009年,中国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广州GDP则已超过90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广东省去年GDP更是达到了39081亿元,是20年前全国经济总量的两倍半。

  广州以及广州亚运会因此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

  在这场跨越中,广州的经济不是单纯的量的扩张,而是快速走过了轻型工业、工业重型化再到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艰难转型。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已经初显成效,广州随之走向内涵式的优化提升之路。未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将以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为平台,更多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合,并进一步跻身全球顶尖城市圈。

  广州亚运会,将是广州撬动未来发展目标的第一个绝佳支点。

  转变

  大广州中兴

  虽然创造了一轮夺目的经济奇迹,广州仍然对未来充满理想,对现实充满反思。

  交通拥堵、城市环境脏乱差等城市病日益凸显;深圳、广东四小虎光芒四射,而广州在珠三角的经济首位度逐年下降;产业发展、城市转型缺少足够的发展空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第三城的光环下,一系列现实落差灼痛着广州人。这令广州坐立不安。1998年夏天,广州持续12年之久的求变之旅浩然拉开序幕。

  这项工程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进而牵一发动全身。

  在此期间,“大广州”意识被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

  通过小变,广州扫清了脏、乱、差的城市疮疤,“大广州”面貌初步确立。“中变”则带来了内环路、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等大手笔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广州的经脉得以打通。

  进入新世纪,“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战略,确立的“山、城、田、海”格局令广州在空间上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拓展。

  广州的发展空间由此豁然打开,四个方向的拓展造就了强大的郊区,产业龙骨和城市骨架大幅拉开。数据显示,从1998年开始,短短12年,广州的建成区面积便从不到300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近千平方公里。

  “十字方针”在空间上再造了一个新广州,大广州不仅需要空间上的拓展,更需要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贡献。

  而有“大哥”地位,但没有“大哥”风范,恰恰是广州的尴尬。

  2009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谈及珠三角一体化有感而发,他明确要求广州要有大哥意识、大哥风范、大哥气派。

  从此,珠三角新一轮改革大棋局出现明显变化。广州骤然从“稳坐中军”变成了急先锋。广州与周边兄弟城市在交通、产业、环保协同上力度明显加大。而此次亚运会不仅将广州自身的城市建设提速了5-10年,更加速了珠三角的融合过程。刚刚开通的广佛地铁、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提速都是绝佳注脚。

  因为这种种大变化,不少专家认为,如今,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大哥”。而通过亚运,原本“最说不清”的广州越来越说得清了,广州也因此找到了感觉。

  广州这场艰辛而卓有成效的求变历程,足可称之为“大广州中兴”。

  服务

  从新城市到新生活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生活更有安全感了,是广州人这几年最直观的感觉。

  但广州之变并没有止步于表象,而是深入城市的内生机理。按照汪洋的部署,广州迎办亚运会的目标,是更进一步,为市民创造新的生活。

  当广州“大变”工程与亚运会相遇,民生的追求显得更为浓烈。对于亚运,广州的决策者们在反复强调同一个观点:要以亚运为契机提高市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这一理念逐步落地的过程中,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也经历了一场科学转变,这种更为现代的方式逐步走出经济主导型的“重物轻人”模式,进而转向以人为本、见物见人、注重公共服务的社会主导型模式。

  市民们已经开始享受“亚运红利”,“亚运大礼包”惠及全民。8条地铁线贯通、城市交通和绿化更人性化、各大场馆将成为市民的高水准运动场地……

  而在亚运本身,争金夺银已不是组织者们的唯一焦点。体育的多功能性正得到政府的不断发掘,并最终落脚到以人为本的实质。

  “玩亚运”,是广州亚组委曾经提出的一个口号。

  这种从容背后体现的正是广州的执著和坚定:本届亚运会将是一场大众的节日。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说,北京亚运会的全民奉献和关注体现的是国家荣誉和意识,广州亚运会则鲜明地显示出民本取向和民生意识。

  广州,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为市民追寻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生活将不只属于亚运时间,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美好愿景,一幅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这可代表广州的力量和成长,亦可折射中国的崛起和成熟。

  南方日报记者陈邦明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武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