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记者发文回应殷宝林 杨明:谁在颠倒是非?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05:33  扬子晚报

  本报11月16日《亚运会 中国“一骑绝尘”该不该?代表团官员抨击新华社记者》一文见报后(详见本报2010年11月16日A28版),迅速激起轩然大波,几乎各大门户网站、国内所有报纸都转载了本报稿件,众多网友纷纷发表看法,体育名嘴们也参与到了大讨论之中。

  前天,本报记者致电杨明,想听听他对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观点的看法,当时杨明表示,电话里面说不清楚,他要自己亲自写篇文章,来回应殷宝林。果然,昨天,杨明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一篇洋洋3000多字的回应文章出炉。

  本报亚运特派记者组

  谁在颠倒是非?

  前几天写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稿,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引起大家的热切讨论和关注,支持和反对者都有,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只有经过大讨论、大碰撞才能对中国体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梳理;才能看清方向、走出误区,才能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健康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我今天是以个人身份发表看法,文责自负。

  有些人认为我反对国手们大赛夺金,可能是没有说清楚,在新华社文章中也不便说清楚。这里明确表态:我并不反对我国选手大赛争金,但反对“惟金牌论”,不赞成国内的专业选手隐瞒真实身份,以业余选手名义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纯业余选手争夺金牌。有人说,以这样的方式求胜,说轻了是不诚实,说重了,就是“欺骗”,对此,我有同感。

  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

  以前,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也是用国手参赛,也像亚运会一样绝对金牌总数第一,最近几届改为选派真正业余大学生参赛,虽然金牌立时少了许多,成绩差了,但却体现出中国大学生真实的运动水平。中国丢脸了吗?没有,反倒对大学培养高水平选手是个极大的促进,是和国际真正接了轨。

  建议增加业余选手参加亚运是我个人的意见,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讨。质疑者认为那将是对外国选手的不尊重,比赛观赏度下降,不该这样做。我则认为,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应该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对外号称业余选手,实则专业身份,这不是君子行为。既然大运会我们都改了,亚运会怎么不能改改?我们的体育舞蹈就是纯业余选手,不是照样包揽了10金吗?我很理解许多人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选手金牌拿得越多越提气,但你觉得人家服气吗?我们应该吗?

  回应某局长的批评……

  观点一:“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

  回应:我写那篇东西不是为了出名。我儿子都快娶媳妇了,早过了想浪得虚名的年龄。要说出名,8年前,我写《黑哨》时就出大名了,没觉得有趣,反倒得罪了许多人。这次,依然会得罪您这样的体育官员,可以封杀我,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促使我直言。

  写那篇东西不是心血来潮,和“炮制”无关,更非“高论”。我关注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现象很久了,在5年前的南京全运会上,就质疑过“举国体制”和举办全运会的必要,在今年3月报道两会期间,也写过《体育界委员呼吁高度重视国民健康身体素质明显滑坡》的文章,甚至在4年前的多哈亚运会的第二天,我也写过和此文类似的文章,质疑中国军团金牌一家独大现象。批评惟金牌论和批评中国体坛怪现象的观点几年前就形成了,至今未变。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以前写这些东西没人关注,这次产生反响,得到大多数人支持,说明国人的观念变了,态度变了。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

  “颠倒是非”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我没有破坏亚运气氛,扰乱军心的念头,小文引起争论也出我意料,这其实说明这场讨论太有必要,是对中国体育的深层面思考,应该给予支持才对。

  认真读过我那篇东西的人应该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不能惟金牌论,增进人民健康,发展群众体育比只抓竞技体育金牌更重要。谁也没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立起来的意思,都知道两手都要抓,这种提法都十多年了,问题是,以往谁认真抓群体了?金牌已经变成了政绩工程,和地方官员抓GDP一样,路人皆知。

  观点二:“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不争第一还谈什么‘体育精神’、‘奥运精神’?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还参加什么比赛?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

  回应: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确没错,但把争第一等同于“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以及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就错了!《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到:“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友谊、团结、共同发展”,更快、更高、更强只是口号,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除非服用兴奋剂。可以看到,奥运精神是宏大的,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难怪会出现方向的偏差。

  另外,体育到底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到位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前些年,没有抓好群体工作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观点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

  回应:同意这个观点,谁都希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可以两翼齐飞,但是,现实如何呢?

  体育管理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翼齐飞”的口号已经像“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一样,喊到我胡子都白了,但是,谁认真抓了?为何这么多年体育主管部门一直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群众体育衰微到甚至不如60年代的水平。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逻辑上两者不矛盾,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把体育当作政绩工程后,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当然,搞好群体工作需要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自从北京奥运会后,政府开始重视全民健身,采取了许多举措;刘鹏局长上任后,全民健身抓得很紧,这两年已经有了起色。

  至于“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美日韩如此,外国都如此”的观点,我补充几句。

  奥运金牌少了,日本后悔了,真的吗?日本开始学我们的举国体制了吗?政府也给他们的柔道选手组建了专业队了吗?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在不断下滑吗?

  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认为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处十字路口,指望中国体育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不现实,但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包括运动员培养模式都会慢慢和国际接轨。

  最后,声明一点。我的观点可能有不正确之处,欢迎批评。希望有识之士参加讨论和商榷,对中国体育现状、未来发展之路、竞技体育改革发表冷静、理智、有深度和建设性的观点。         杨 明

  听了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的说法,再对比杨明的观点,我感觉:他们两人的观点,本不在一种话语体系下,所以怎么也说不到一起去。在国内现行体制下,体育部门承担的任务就是在竞技场上争金夺银。而杨明所说的中国人特别是儿童体质不如日本,也是现实,但这绝不仅是金牌战略所致,不应该只打在体育部门身上。

  如今的中国体育正面临着重大转型时期,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央就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但是始于建国之初的举国体制,让我们尝到了甜头,要想打破肯定会有不小阻力。尽管如此,改革的步伐不可阻挡。所以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争论才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采访殷宝林的文章见报后,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我们觉得这是好事,只有在这样的讨论中,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才会越来越清晰。最好的结果是:中国健儿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中国人民身体强健。

  另外,文中有一个小错误,殷宝林局长为中国亚运代表团副秘书长,而非副团长,在此特地更正。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杨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