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赛程尚未过半,但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已直逼百金大关。照此势头,中国代表团在广州刷新1990年于北京亚运会创造的183金的单届夺金纪录、甚至突破200金,无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和20年前全民皆亚运、紧盯金牌榜的忐忑心情不同,20年后当国人再面对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时,除了内心依旧自豪外,更多的是一种淡定和从容。正因如此,本届广州亚运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金牌地域性增强。”一位曾经采访过北京亚运会的资深老记者这样总结道,“说白了,现在的亚运会越来越像全运会了。”
金牌审美疲劳催生新视点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对本届亚运会给予了这样的定义:“所谓亚运会就是把全亚洲的朋友叫到一起,听中国国歌的单曲循环。”另一位网友更是直言:“亚运会,就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亚军们一起开的运动会。”虽然网友们对亚运会的新解不无调侃的味道,但事实上,这样的画面在广州亚运赛场上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用新加坡乒乓球女队主帅周树森的话来讲:“有中国队参加的乒乓大赛,其他国家只有争亚军的份。没办法,中国队的实力太强了,像新加坡队只有5名选手训练、比赛,而在中国进入国家队的球员恐怕50人都不止,这种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最近两天针对新华社记者杨明提出的“金牌第一是讽刺”观点,已在亚运赛场之外形成了态度鲜明的两大阵营。多位资深体育媒体人力挺新华社记者杨明,央视体育频道评论员张斌的言论很有代表性:“反思金牌并不是不要金牌。这种反思是对于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讨论。看看三大球,你就会知道,传统的体制已无法解决中国竞技体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而中国体育怎么可能仅仅是竞技体育呢?”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殷宝却抛出完全不同的三个观点:“第一,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牌;第二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矛盾;第三,难道我们的对手美俄日韩就不重视金牌了吗?”
事实上,亚运赛场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与国人对亚运金牌产生审美疲劳不无关系。虽然亚运会金牌拿多了不是坏事,但正如外界担心的那样,在这股金牌风潮之下,如果当局者偏执地着迷于金牌,中国体育从“体育大国”转型转轨为“体育强国”的难度,在未来会更大。
多个优势项目均是窝里斗
正因为金牌过多产生的审美疲劳,令多数媒体将视线从对金牌榜的关注转移到本省、本地区运动员在本届广州亚运会上的表现。而这也正是本文开头那位资深老记者口中所言“亚运会金牌地域性增强”的原因所在。“亚运会开赛5天,中国代表团以平均每天狂揽20金的成绩牢牢锁住金牌榜榜首的位置,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紧盯本省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夺金点。”包括广东、辽宁、山东、江苏在内的很多媒体都采取了“强化地方金牌”的报道战略。一位山东媒体同行不无炫耀地向本报记者说道:“在上届多哈亚运会上,山东籍运动员共获得了21枚金牌,本届亚运会我们山东队的目标是突破30金大关。”
而身为东道主的广东在亚运会第4个比赛日,一天便拿到了8枚金牌,而且广东选手所获得的8枚金牌全部来自奥运正式比赛大项。一位广东媒体同行对记者说:“作为东道主,我们除了要办好亚运之外,还要和韩国、日本PK一下。到亚运会第4比赛日,我们是稳稳以20金排在日本代表团之前。”“一省PK一国”成了本届亚运会上的新潮流。
其实,中国代表团内部之所以会出现各省暗地较劲的现象,也是缘于在亚运赛场上经常会出现窝里斗的情况。“包揽”可以说是在中国代表团身上最频繁使用的字样。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优势项目都在赛前不约而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各省用亚运成绩摸底全运
虽然从比赛规模和规格来讲全运会远不如亚运会,但由于全运会属于“为省争光项目”,所以全运会一直被各省视为仅次于奥运会的重要赛事,而此次广州亚运会无疑成了各省征战3年后在辽宁打响的第12届全运会的一次全面摸底。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在亚运会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直言:“如果说奥运会是高考,那么亚运会就是中考,中考成绩如何直接决定在两年后的伦敦高考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在谈到辽宁军团在本届亚运会上的目标时,孙永言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是练兵的意义更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广东、山东、江苏和辽宁这样的体育大省,无一例外地把本届亚运会视为难得的练兵机会。事实上,从本届广州亚运会大幕开启的那一刻,全运会的暗战便已悄然打响。本报特派记者 赵姝电自广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