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娄一晨:是否需这么多金牌 国足曾上人民日报头条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10:17  东方体育日报

  娄一晨

  本周,亚运会如火如荼,中国军团一如既往所向披靡。不过新华社著名记者杨明的一篇文章《金牌是反讽》却意外地引发争论无数,甚至连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官员也出面批驳,一时间热闹非凡。

  其实关于中国在亚运会上垄断地位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平息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我们取得183枚金牌后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观点之争,只是本届亚运会又在家门口举行,加上北京奥运会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才导致这样的讨论变得弹眼落睛。

  那么,中国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的金牌呢?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肇始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刻,很显然,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在体育战线上取得突破,在体育舞台上展现自我是摘掉“东亚病夫”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快途径,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最大法宝。甚至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体育战线进一步承担起了外交战线的重任和使命,著名的“乒乓外交”的开展和两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举办都是最好的证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需要金牌,无论什么项目,无论什么比赛。

  目前中国体育所执行的“奥运金牌战略”同样缘起于上述理念和现实环境,因为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我们同样经历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体育战线再次被赋予了“振兴中华,振奋精神”的历史职责。1981年,女排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勇夺冠军的瞬间绝对是一段旷世经典,而那一年的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主场大胜科威特之后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正是在那个时刻,重返奥林匹克国际大家庭为中国搭建了最理想也是最急需的表演舞台。于是,1984年的洛杉矶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中国体育的福地,15枚奥运金牌更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最珍贵的记忆。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于大赛金牌的渴望绝对发自内心,因为我们无法容忍自己被排除在世界体育盛会的门外,无法接受自己只充当世界体育舞台上一个无足轻重的过客。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才会设计出现行的竞技体制和结构,才会围绕着这样的体制和结构去运作、去努力,直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达成终极的目标。

  那么,中国是否还长久的需要这么多的金牌呢?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金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