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9万人传递爱心接力棒 他们是广州亚运最可爱的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19:29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25日体育电(记者周伟 赖少芬)一座城市迸发的爱心暖流,是这个冬日最温暖的记忆:59万人传递爱心接力棒。

  在羊城广州两千多年的岁月中,恐怕还没有如此规模的人群,在一个固定时间集中做这一件事情:将人类美好的爱心,奉献给众多素不相识的他人。

  这支由普通人组成的队伍,老少咸集,中外汇聚。从机场到宾馆,从赛场到亚运村,从场馆周边到公交站点,从媒体村的饭堂到街边的新生活驿站……他们忙碌着、快乐着,指引道路、维持秩序、翻译沟通、应急救援,为广州亚运会筑起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从地铁里站着闭目养神的“最可爱的人”,再到赛场上、城市中提供各种无微不至服务的“微笑使者”,他们共同演绎“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风采;他们诠释这座城市的时代精神--务实、包容、创新、参与……;他们向世界表达着崛起中国对亚洲和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怀。

  现在给我一张床,10秒内绝对能睡着。--中山大学体育馆亚运志愿者钟佳胜

  接受申请、核对、录入、写卡、过塑、发卡、汇总……对亚组委广电部志愿者曲璐来说,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服务工作简单却未必单调。几句交谈,一声道谢,曲璐坦言就已满足。

  对许多志愿者来说,奉献是一段奇妙的人生历练。五味杂陈的感悟,映衬着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奉献是一种真切的感觉,比如疲倦。日前,一位手拎盒饭的亚运志愿者女孩,斜倚着地铁车厢立柱睡着了。这幅场景被乘客随手拍成照片放上微博(http://t.sina.com.cn),感动了很多网友和广州市民,她被誉为“最可爱的志愿者”。

  照片中的女孩叫马婷,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大二学生。连日来从事志愿者工作的疲倦,令她不由得在地铁车厢内闭目休息,没想到因此走红。

  “其实这是偶然事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我做的也是志愿者该做的事情。只要能帮助到别人,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们的累也就不算什么了。”马婷说,“‘最可爱’的‘最’字应该留给别人,因为很多志愿者比我更辛苦。”

  马婷说,亚运会期间,她都在广州火车东站的地铁站里做志愿者,包括咨询、乘客引导、维持秩序等。一般一天工作6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或者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从学校到广州火车东站的路途比较远,如果值早班她清晨六点左右就得起床。

  “刚开始挺累的,因为人手少,要工作很长时间才换班休息,有时候加上吃饭的时间只能休息40分钟左右,”马婷说。“现在增加了人手,而且我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工作,也不觉得怎么累了。”

  奉献是一种坚毅的感觉,比如克制。在令人震撼的“水上开幕式”上,许多志愿者既是离表演最近的人,又是离精彩最远的人。他们始终背对着舞台,不能转身、无法回眸,只是从观众的鼓掌欢呼中,感受开幕式的精彩纷呈。

  来自中山大学的志愿者黄中亮,就这样站了一个晚上。当最后一批观众离场回家时,已近凌晨两点。“我的工作是引导现场观众参与到演出中,让他们能在开幕式上享受更多快乐。我没机会看一眼舞台,但在观众惊叹与欢呼声中,我真想瞄一眼。”黄中亮说。

  开幕式期间,志愿者王晰饶负责在观众区服务,曾经有一些热心观众提醒他可以走前一点去看表演,都被他委婉拒绝。“我不能忘了自己是一名志愿者,坚守岗位是我的职责。”王晰饶说,“开幕式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我们必须在幕后为它保驾护航。”

  奉献是一种负重的感觉,比如抗压。媒体村志愿者贺玲瑜是一名研二学生。在积极投入志愿者服务的同时,她在学校还要兼顾自己的实验和学习。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希望鱼和熊掌兼得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我顶着巨大的压力,也付出了很多。但我的精神得到了满足。我为‘志愿者’这三个字感到光荣。”贺玲瑜说。

  在广州亚运、亚残运会期间,共计59万名志愿者投身其中。目前的亚运会,有6万名赛会志愿者分布在赛场上,50万名城市志愿者分布在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各交通路口、景区、商场等,构成了亚运会史上最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最美的微笑,让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客人宾至如归。

  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寄语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你们的笑容是广州的名片!没有你们,亚运会将无法有效运转。正因为你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和全力参与,才能确保广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

  1 2 3 4 下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披星出门戴月归,服务亚运不言悔。酸甜苦辣从不畏,但愿客人开心回。--白云机场志愿者李雪花

  中山大学学生李雪花的一天几乎都在白云机场:早晨5点半起床出发,8点在白云机场开始早班,晚上12点从机场下班回到学校。这样的日子说不辛苦是假话。李雪花却能苦中作乐,抽空写了这首打油诗。“我们辛苦,也光荣。我们从未放弃,为自己而骄傲,因为我们的名字是志愿者。”李雪花说。

  打造一支拥有良好服务技能和水平的志愿者队伍,是广州亚组委的工作目标。广州亚组委针对志愿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工作岗位,按照谁使用、谁培训的原则,进行通用知识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场馆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比如,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建立了21个亚运志愿者招募培训示范基地和32个招募培训基地,组建了一支736人的高校志愿讲师团队伍,编写出版了《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通用读本》、《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实用英语口语》、《广州亚残运会志愿者助残扶残读本》等培训教材。

  广州亚组委要求,志愿者们通过用心服务,向海内外宾客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怀。广东省各级团组织还在亚运志愿者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当先锋,志愿服务我最棒”主题实践活动。

  亚运会期间,在广州的各个交通路口、公交站、地铁站、公园、景区等,随处可见举着“大拇指”的志愿者。志愿者们用微笑和一个可爱的“大拇指”,提醒广大市民排队候车、文明礼让、遵守交通秩序。

  “总有路人好奇地打听我们的工作,聊一聊生活。不时还有小朋友过来摆弄我们的‘大拇指’,然后向我们也竖起大拇指。这让枯燥的站岗有了些趣味。”志愿者李天娇说,“有一次,一个陌生人问路之后对我说,要是多一些志愿者,世界就美好了。”

  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人生精彩,志愿者们寻找工作中的乐趣。一些志愿者用网络语言,对身边的优秀同事起外号,“洗衣男”“寂寞哥”“撕票帝”“热羊羊”等新鲜出炉。

  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林大垄,是亚运城媒体村住宿服务口洗衣房志愿者,被同事封为“洗衣男”。

  “洗衣男”的工作每天是和一包包的脏衣服打交道。“我们每天排两个班,上午八点到下午两点,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每个班都是两名志愿者值班。”林大垄说,工作内容主要是为送洗者填写送洗单,同时为外国记者提供语言服务,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有些媒体记者送来的衣服、袜子由于汗水的浸渍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我还是要面带笑容地接过他们递给我的衣物,面不改色地请他们填写基本信息。”每天填写六、七十张单,接收三、四百件衣服的林大垄表示,现在看到脏衣服,已有很高的“免疫力”了。

  “记者们跑亚运新闻很辛苦,我们尽量给他们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林大垄说,“我的服务感言是,林大垄牌‘收衣机’,‘收衣机’中的战斗机。”

    亚运志愿者心中有一种信念:无私奉献、真情付出、助人为善。--网民“百合Lily”留言

  广州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以来,广州志愿服务已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广州注册志愿者接近110万人。

  早在亚运开幕之前,志愿服务已经是广州很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市民邓丽珍和丈夫都是残疾人士,没有稳定的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得益于政府以及社会的帮助,邓丽珍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渐渐改善,儿子也如愿考进大学。这样的经历,让她从心底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可贵。

  从2000年起,邓丽珍开始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亚运会前夕,邓丽珍通过选拔成为亚运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西关小屋”江南西站的站长。每天,她除了在站点为游客提供服务,还将亲手制作的“丝袜花”加上亚运元素,作为礼物送给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游客。

  志愿者成为广州的“微笑名片”,而亚运成了检验广州志愿者工作的一面镜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亚运会志愿服务中,还有一些不够专业、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有的志愿者对比赛场馆的运行、赛事安排等业务还不够熟悉,有的在答疑解惑上还不够细致。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认真总结,不断改进。

  亚运会在广州的举办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人类最美好情怀、最高尚品质的巨大平台,不仅吸引了广东、广州本地的志愿者,也召唤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志愿者。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累积着自己的“志愿者生涯”。

  今年4月以来,来自深圳的王金云放下工作,自掏腰包,来到广州参与亚运志愿服务。王金云拥有超过1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000小时。

  “我希望办一个图片展,宣扬广州的志愿精神,我想通过亚运志愿服务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王金云说。正如他的笔名“阳光下”一样,他一直在志愿长跑的路上,用志愿精神感召着许多人,现在他企业里90%的员工都是志愿者。

  亚运城市志愿者陈建均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是一位80后“资深”志愿者。他皮肤黝黑、个头不高。年仅24岁的他,已经拥有7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内蒙古呼伦贝尔青年志愿者”“满洲里青年志愿者”“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在他的简历上,像这样的“志愿者”字眼出现了近二十次。

  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志愿者,到任何地方去参与志愿服务。常年各地奔走,哪里需要志愿者他就往哪里跑。“把最平凡的爱,用最平凡的方式,奉献给社会和他人,”陈建钧阐述对志愿者的理解。

   亚运志愿者是一群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可爱的人,灿烂如花的笑容,折射出西关小屋温馨的月光。--网民“橙橙之萱”留言

  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目前,在广州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外国人接近两万人,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万外国人涌向广州。

  在广州亚运会上,一批外国志愿者用他们同样热忱的服务,描绘了世界东南西北不同文化交融的和谐动人一幕。

  在广州人流密集的“上下九”步行街,韩国女孩尹善儿在一群戴着红帽子的志愿者中显得有些特别。因为中文说得不是很流利,她在跟游客交流时,不得不用上各种手势。

  28岁的尹善儿今年5月来到广州,在一名中国朋友的介绍下成为亚运会城市志愿者。每个周末,尹善儿都准时到上下九步行街“上班”,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宣传亚运,为游客拍照、教市民跳舞等。

  “我也是亚洲人,希望通过做志愿者为亚运贡献一份力量,”尹善儿说。“广州人很热情,我在这里得到很多帮助,也交到很多朋友。通过做志愿者,我了解了广州的文化和广州人的生活,因而更加喜欢中国。虽然工作有些辛苦,但我非踌乐。”

  志愿精神不分国界。亚运赛场内外还活跃着不少欧美志愿者的身影。

  法国女孩Elisa是广州市华乐街的一名法语老师,她与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0多名志愿者一起,组成了一支“外国友人志愿者服务队”。亚运会期间,除了协助指挥交通,他们还提供咨询、翻译、文明宣传等服务。

  “亚运总部接待饭店花园酒店、指定接待酒店白云宾馆等都位于华乐街,亚运会期间,有很多外国宾客在这里活动。”华乐街道书记潘二华说,目前在华乐街办理居住登记的外国人已经超过900人,共来自14个国家。对于生活在华乐街的很多外国人来说,广州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像广州本地人一样参与亚运,服务亚运。

  有着中国血统的澳大利亚人Lindsay同样是“外国友人志愿服务队”成员,除了像Elisa一样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他还把自己经营的咖啡店变成了亚运宣传阵地和志愿者基地。

  门口树着“我是志愿者”的“大拇指”、店里播放着亚运宣传片、吧台边上放着亚运宣传资料、墙上贴着亚运志愿者活动照片……在西餐厅和酒吧林立的华乐街淘金路上,Lindsay经营的咖啡店显得与众不同。

  “我的外婆是广东台山人,我的妻子是广州人,而我,当然也是‘广州人’。”Lindsay笑着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希望能把中国的和谐文化介绍给更多外国人。亚运会是我们不能错过的大平台,我希望在华乐街这个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帮助更多外国人认识广州,融入广州。”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地球越来越“小”的时代,人们期盼,在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融入中国进程中,亚运志愿者精神会带给中国各地、亚洲各个角落新意识、新观念、新希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更加充满爱心!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志愿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