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捷报频传,关于中国金牌一骑绝尘的口水仗,一时半会打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还要在“审美疲劳”上继续“观赛疲劳”。
先看几个数字:1990年北京亚运会比赛项目是27个大项,之后的广岛亚运会,比赛大项激增到34个,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2年釜山亚运会分别设置了36和38个大项。2006年多哈亚运会共设39个大项和424个小项,创下历届亚运会之最,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综合性运动会。由于运动员报名数量超出预计,多哈亚运村床位紧张,组委会紧急调用3艘游轮作为运动员备用公寓。而广州亚运会设有28个奥运项目和14个非奥运会项目,共42个大项、476个小项比赛,是北京奥运会28个大项比赛的1.5倍。北京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为11468人,广州亚运会参赛人员则超过1.4万人。
本届赛会项目之多,让人看着的确很累。央视最近转播了一些非奥运项目的比赛,比如英式橄榄球比赛,以往只知道橄榄球打起来比较野蛮,而在看了比赛之后,对于球员野蛮到什么程度算犯规,比赛该怎么看,有哪些技战术特点,还是看了个稀里糊涂。对于我等体育记者尚且如此,一般的观众谁还有耐心观看这样难懂的比赛?同样难以看懂的大概还有卡巴迪、板球等比赛项目,我的同事这几天在讨论这个比赛项目,原因是没看过,好奇。但卡巴迪1990年就成为北京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20年这一个轮回看,卡巴迪在好奇的中国观众那里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当然,将主办国群众所熟知、主办国选手竞技水平很高的非奥运竞赛项目设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为主办国带来了更多的增金点(比如首次进入广州亚运会的体育舞蹈、龙舟、围棋、中国象棋等项目),又会让其他参赛国感觉不太公平。而这些项目倒是非常合适出现在群众体育大会和国内(国际)单项比赛中。
赛事规模空前,导致一些观赏性差或对主办国来说十分冷门的项目、或是相当于主办国选手“内战”的项目进入亚运会,都会对赛事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而庞大的赛事又给承办者在安保、交通、住宿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亚运瘦身的呼声其实早在多哈亚运会之前就出现过,但在多方利益博弈之下,亚运瘦身计划的实施却并不容易。亚奥理事会决定从2014年仁川亚运会开始,实行“28+7”设项方式(28个奥运项目+7个非奥运项目),亚运会的规模今后将被限制为35个比赛项目。
4年后,我们拭目以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