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运燃起第一网民大国激情 新闻和评论笼罩互联网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4日14:24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14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 李建平)从中国跳水运动员何冲点燃第16届亚洲运动会主火炬那一刻起,全亚洲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同时这和平、友谊、进步之火也燃起了世界第一网民大国亿万网民的亚运激情,他们在打破了时空界限的虚拟世界里,掀起了亚运热潮,将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广播天下。

  网络打造中国人全新“亚运生活”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20载历史跨越,亚运见证了中国的翻天巨变,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1990年,中国大众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赶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到2010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互联网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亚运。

  “通过网络看亚运,可以拉近我与广州的距离。”作为一名“铁杆”体育迷,南航黑龙江分公司的段海涛打算改变从前“独守电视到天明”的“亚运生活”——清晨,打开电脑,一边享用早餐,一边浏览昨晚比赛的精彩片段;上班路上,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查看当天比赛的日程安排;晚上的时光最潇洒,可以一边通过网络观看当时的精彩比赛,可以与全世界的体育迷“神侃”,还能把自己的观点在博客上发布。其实段海涛的这种“网络亚运生活”,也是网络时代许多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以及手机3G业务的应用,人们单纯通过电视收看亚运节目的习惯逐渐被打破。“此次广州亚运会对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网络媒体必将在亚运会传播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东北网新闻中心副主任高长利说。

  目前,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推出亚运专题,竞相采用直播、博客、微博(http://t.sina.com.cn)、访谈等多种形式报道亚运。

  除了用电脑关注亚运,用手机看亚运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黑龙江省一家网络媒体工作的李婷最近刚办理了手机上网包月业务,“亚运会期间,我打算利用每天上班坐公交的时间收看亚运比赛,这会使枯燥的‘挤车’时光变得很精彩。”她说。

  此外,还有一些网民表示,通过网络关注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最大的乐趣不是观看而是互动,这让他们从单纯的观众变成了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各自不同方式参与亚运、影响亚运。

  网民:参与亚运,我们在行动!

  对于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的公民来说,亚运会开到“自己家门口”,“不能去现场,我该做些什么”,网络的发展壮大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圆满答案:从筹备工作到火炬传递,从理念推广到文化传播,只要你想通过网络参与进来,亚运随时欢迎你。

  伴随着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北京天坛公园启幕,网络上的亚运火炬传递也随之“上路”。此次亚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网易号召亿万网民:“用你的鼠标与键盘,将亚洲的荣耀、体育的激情、爱的传承,通过网络火炬传递到亚洲和世界各地”。截至目前,已经有二千多万网民参加了此项活动。

  “虽然,我不能现场参与亚运会火炬传递,但是在网上看着我的网络火炬一会儿传到哈尔滨,一会儿经过深圳,很快便覆盖了祖国大地,我真的很开心,能在虚拟世界实现自己的‘火炬手’梦想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哈尔滨网民李博说。

  随着亚运会开幕,各种与亚运相关的新闻、评论、盘点、祝福逐渐笼罩互联网,很多中国网民纷纷用网络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亚运热情。

  黑龙江省“90后”大学生李涛为推广亚运知识,以自己的博客为平台开设了亚运“文化广场”,他说:“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我还没出生,所以这次非常想为广州亚运会做些贡献,在班级同学的建议下我开设了这个亚运‘文化广场’,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亚运,参与亚运。”

  作为“亚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亚运歌曲也在网上掀起了一阵流行风,《重逢》《日出东方》等歌曲占据了一些音乐网站排行榜的前几名。除了欣赏亚运歌曲,有些网民也“一展歌喉”,纷纷将自己翻唱的亚运歌曲上传到网上,“希望用我们的歌声表达出‘弘扬亚运文化,助威广州亚运’的美好愿望。”北京一位网民在留言中说。

  李涛等网民表示,通过网络参与亚运会,虽然每个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家的心情与祝福是相同的——祝愿广州亚运会圆满成功,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网络打破种族、信仰界限助推亚运精神传播

  为将广州亚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亚洲体育盛会,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十分重视吸纳网民智慧,从颁奖礼服设计到亚运歌曲选拔,从体育场馆建设到志愿者征集,都有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的身影。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网络的发展壮大为收集民意提供了一个方便渠道,而我国对于网络民意的重视,更激发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亚运的热情。走向成熟的中国网民,让互联网由最初的休闲、娱乐,走向了沉稳、大气,逐渐承担起民族和国家的厚重责任。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负责人田雷说,网络传播具有超时空性、超地域性、多媒体特性以及互动性,这些决定了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与平等,这与以和平、友谊、进步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十分吻合。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参与亚运会,不仅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

  田雷表示,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使那些过去依靠传统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化为主动参与,这也满足了广大网民发挥创造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任何时间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奇特创意。

  “网络为广大平民提供了更多参与亚运的机会,这非常符合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熊健说,网络不仅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打破了国籍的界限、种族的界限、信仰的界限、文化的界限等,无论是谁,只要有参与亚运的愿望和热情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同时,网络也发挥了它特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唤起了更多人通过参与体育盛会,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这正是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集中体现。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网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