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青年报:亚运见证中国奋起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11:5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曹竞  当位于珠江畔的海心沙岛被确定为开幕式现场时,当缓缓流淌的珠江和高耸入云的广州新电视塔都将以开幕式背景的形式出现时,2010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注定将以超越者和开创者的姿态,定格在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历史上。

  这和20年前举办的1990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完全不同——整齐划一的团体操表演、庄严热烈的入场仪式,以及现场每个人脸上写着的兴奋和激动,都明白无误地为那届盛会写着注脚。那是亚运会诞生39年的时间里首次来到中国,那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那也是一个民族渴望被了解、被认同、被证明的舞台。

  如同对高居金牌榜榜首的强烈诉求一样,成功举办一届盛会的背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自信心的强大支撑。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后来说,“那是一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路”,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手的。那时候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叫熊猫“盼盼”,寓意盼望亚运;那时候办赛的方式是“全民亚运”,政府拨款之外的资金缺口由组委会自筹。

  北京亚运村内至今仍对外开放的英东游泳馆,是当时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捐了一亿元建成的;而位于北京南城的光彩体育馆,则是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捐款2050万元修建的。这是能够被人记住的大宗捐款,还有小到几分、几毛钱的小额捐赠,涉及全国一亿多人,金额是2.7亿元。那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那时候很多组委会工作人员甚至没有一分钱的补贴却依然干劲十足。

  那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家门口拿到了创纪录的183块金牌,数量超过了韩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和。参加那届亚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还不懂得彰显个性,也不讲究穿戴时尚,但他们的目标相当统一,那就是“不负重托,为国争光”。当时点燃亚运会场主火炬的射击名将许海峰事后回忆,尽管知道有些事不能打包票,但他还是拍着胸脯向领导保证拿到四金。

  如今,英东游泳馆的风头早被不远处的“水立方”抢尽,光彩体育馆也已成为南城最大的群众健身中心。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中国亚运代表团在釜山或者多哈亚运会上拿了多少块金牌,更多的人表示根本不会关心广州亚运金牌榜数字的变化。但是,却有无数的人参与到广州亚运会中。只不过他们不再是为亚运捐款,而是要像吉祥物“乐羊羊”的寓意那样“享乐亚运”。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多达创纪录的159万人,不少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又转战到了广州。广州这座南部大都市在等待着亚洲各国和各地区体育健儿汇聚一堂的同时,还将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原本以为亚运会门票很难畅销的担忧,现在看来纯属多余,不少比赛的火爆程度已经令组委会票务部门头痛不已。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大赛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思维中的常态。它已经和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甚至成为城市规划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一部分。5条新地铁线的开通,分布在12个区(县)场馆的建成,多条连接周边城市快速路的畅通,以及“城市客厅”海心沙广场的闪亮登场,让当年的“全民亚运”变成了现在的“惠民工程”。

  从北京到广州,亚运会依然是竞技体育展示的舞台,只不过展示的内容不再单单是纯粹的角力,还是整个亚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联欢。本届亚运会设有42个大项,远远超过奥运会的设项。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竞技项目,还可以欣赏到印度版的“老鹰捉小鸡”,在东南亚极为流行的藤球、龙舟,以及中日韩三国高手的纹枰论道。

  从1990到2010,亚运会还是那个亚洲体育人的盛会,但它所蕴含的渴望除了民族自信心的彰显,还有属于整个亚洲的包容心,可以超越种族和信仰,可以跨过分歧和争端。历史不容被改写,历史也不会被轻易忘记,但我们却可以携手铸就属于整个亚洲、影响整个世界的和谐未来。

  广州亚运会已经步入用分和秒来倒数的时间段,整个亚洲的脉搏也终于开始随之一起跳动。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