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思中国体育:金牌量与民众体质不符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13:43  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

金牌控 钟雨/插画金牌控 钟雨/插画

  金牌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对于依靠特殊的体制迎来竞技体育金牌大丰收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中国体坛六十年的辉煌成绩,从某种角度上看,更多是在以金牌数量为唯一衡量标准。在这种标准的示范效应下,几乎人人都成了“金牌控”。

  但时代毕竟在向前。

  当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民的自豪感表现方式日趋多元的时候,金牌的特殊作用早已在淡化。

  2010年,广州,当中国代表团在家门口再次大包大揽金牌之际,当中国公众对金牌争来的面子不再兴奋之际,中国体育又一次走在了十字路口

  中国体育,金牌不能承受之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尤其是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金牌第一的洗礼过后,金牌的附加光环在中国公众心目中正逐渐褪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 发自北京

  “我暂时不想再谈这个话题。”11月20日,新华社体育部高级记者杨明对本报记者说。

  在发表评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下称“一骑绝尘”)一周后,杨明选择了沉默。而“暂时”的期限,根据他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发言,应该是广州亚运会以后:“利用这段时间正好可以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此时,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各项比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截至11月23日,中国亚运军团已获金牌165枚,数量超过20年前的北京亚运186枚记录指日可待。

  运动员在赛场上疯狂争金夺银,在中国体育官方话语体系中,往往被认为是举国体制从辉煌走向辉煌的见证。但有意思的是,近年几乎每次大型体育运动会前后,外界都会传出对金牌观的争论,以及对举国体制走向的猜测。

  只是这一次,谁也没想到争论会来得这样早。

  一篇文章掀起亚运场外风暴

  “我第一眼看这篇文章,几乎不相信是杨明的风格:‘我个人认为……’‘提个建议……’‘是否可以……’,这是一种讨论问题姿态,是探讨问题的口吻。不像他年轻时的旗帜鲜明,雷霆万钧。”著名篮球评论员、资深体育媒体人徐济成,如是描述看到《一骑绝尘》后的第一反应。

  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开幕首日,主场作战的中国代表团狂扫19金。翌日,杨明即针对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榜上的“开门红”发表评论,称“一家独 大并非好事”,反而可能带来不少隐忧。他认为,金牌总数即使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与中国人的体质明显滑坡相比,也不过是一种讽刺。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 强国,而一家独大,还“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杨明还建议,从下届亚运会开始淡化金牌,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

  就是这篇遣词造句在徐济成看来并非 “雷霆万钧”的评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除了民间的热议外,迄今层级最高的体育官员表态来自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他在接受《扬子晚报》的报道时针锋相对地发 出一连串诘问: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不争第一那还谈什么“体育精神”、“奥运精神”?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

  如果争论停留在此,还不算超出讨论的范畴和体育的层面。但殷宝林的另外一句话,让这场争论偏离了本该理性探讨的轨道。他直接将矛头转向了质疑杨明的动机:“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

  新华社记者PK某局长,这种公开的剑拔弩张,使得赛场外迅速搭起了一台比亚运会本身更加吸引眼球的大戏,并引来了众多围观者和参战者。

  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表示,自己“义无反顾地站在杨明老师这一边”。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张斌则认为,杨明的言论是反思金牌,并不是不要金牌,“看看三大球,你就会知道,传统的体制已无法解决中国竞技体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而中国体育怎么可能仅仅是竞技体育呢!”

  还有人把杨明过去的“出名经历”列出来 “昭告”对方:22年前汉城奥运一篇《约翰逊欺骗了世界》,杨明早就名满天下了;2001年足球扫黑,杨明又是代表中国新闻最高规格的一杆笔,风云再起。 杨明得过两次中国新闻奖,6年前还得过罗纳德·里根新闻奖——《体坛周报》副总编辑杨毅如是说。

  但有些人似乎并不会因此停止误读。

  11月19日,《北京日报》发表署名“毛晓刚”的题为《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的评论,称杨明的观点“虽不至于颠倒黑白但也是无稽之谈,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对于上述超出体育层面的质疑,杨明表示,大棒子终于来了!19日中午他即在微博上表示不想驳斥,“因为,我说的是‘前门楼子’,他偏说是‘糟老头子’,猴吃麻花,拧巴。”

  金牌工程?公众眼中早已是浮云

  当媒体上“大棒”横飞的时候,中国民间对本届亚运会和金牌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

  11月20日,本报记者在北京街头进行随机小调查,接受采访的13名路人,分别就“你是否关心广州亚运会赛况”和“金牌第一是否令你更加自豪”两个问题发表看法。第一个问题中,有8人表示不关心赛况,原因是“没有悬念,不好看”;第二个问题中更是有9人选择了“否”。

  这是一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

  遥想6年前雅典奥运会时,中国民众对金牌的关注热情还相当强烈。北京申奥报告撰写人之一、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孙葆丽教授当时通过《国际先驱导报》特意提醒读者,不要过于关注金牌,因为就奥运会本身而言,金牌不是一切,不该盲目为金牌赋予过多的意义。

  短短六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金牌第一的洗礼过后,金牌的光环正在中国公众心目中逐渐褪去,而它所带来的特殊“边际效益”——骄傲和自豪感——也自然被淡化。

  在这场论战中,众多网友留言多数力挺杨明的事实也显示,上述变化早已发生。

  “支持杨明,如果国家能把每年投给竞技体育、精英体育拨款的50%用于全面健身,群众体育的开展就会大大加强。”江苏南京网友“最深的洋”认 为,现在工薪阶层体育锻炼的成本太高。另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网友说得更加实在:“开始,以金牌为龙头,拉动体育强国;形成集团后,应该全国强身。说实话, 现在对金牌真的麻木了。”

  同样,在一家网站所做的“中国体育是否应淡化对金牌的追求”调查中,85.6%的网友(9703票)选择了“是”。而接受本报采访的一位公司白领也表示,中国人已经过了靠金牌激发爱国热情的阶段,“时代不同了,金牌不过是浮云,体育应该回归本身的位置。”

  群众体育,难以言说的尴尬

  只是,中国体育会那么容易就回归本位吗?

  早在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已经正式出台,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比翼齐飞”: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比翼齐飞,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然而15年来,与前者在竞技体育上轰轰烈烈的“真抓实干”相比,群众体育被忽略已是公认的事实。

  “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逻辑上两者不矛盾,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把金牌当成政绩工程后,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杨明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直言不讳。

  中国体育界元老魏纪中尽管并不完全赞同杨明“派业余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观点,但他也坦承,最大的一块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现在的确被忽略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体育 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